枋寮保安宮舊廟身約經1年半修復,今天正式峻工。(記者陳彥廷攝)
〔記者陳彥廷/屏東報導〕屏東縣枋寮鄉的保安宮,舊廟身建於日治時期昭和2年(西元1927年),其中內裡的雕樑畫柱可是大有來頭,以前殿漳州派、後殿泉州派,成國內最南部的對場大廟,而舊廟身經過約1年半的修復,今天重新面世,負責修復的建築師林世超指出,以「抽樑換柱」的方式修復,保留日治時期屋頂完整且可貴的防水工法。
枋寮保安宮今天正式峻工,重新面世。(記者陳彥廷攝)
主祀保生大帝的保安宮,是北勢寮地區大廟,但在2006年因都市計畫道路拓寬,原已面臨拆除命運,經地方各界人士、居民奔走,除為了信仰,更為留下這個完整的漳泉對場傑作,當年全鄉發動「千人移廟」運動,千人拉繩到現地,文資審議也受地方居民感動,列為縣定古蹟,去年開始動工修復,今天首期工程峻工。
今天正式峻工的枋寮保安宮,角落中可見保存完整的石牆。(記者陳彥廷攝)
縣長潘孟安、文化處長吳錦發、鄉長盧文信和縣議員陳志成、黃建溢等人到場,在絲竹奏樂後,與保安宮董事長沈枝忠等眾人拉下「峻工大喜」綵球,現場雖下著毛毛雨,但仍不減喜氣洋洋,大廟重新面世。
枋寮保安宮今天正式峻工,重新面世。(記者陳彥廷攝)
時分任立委、議員的潘孟安、盧文信,在移廟當時奔走各界,也獲時任文建會(現今文化部)副主委的吳錦發奧援,如今眾人職位物換星移,潘孟安說,當年各界看見舊廟搶救保存運動及千人拖繩移廟的創舉,深深為社區居民愛惜在地文化而感動,雖然當年舊廟搶救夥伴因時空變異,職位有所改變,但眾人守護文資與珍惜家鄉的心則始終不變。
枋寮保安宮內有傳統的「剪黏」雕塑技法。(記者陳彥廷攝)
負責古蹟修復的林世超指出,保安宮舊廟創立於乾隆年間,廟宇經歷多次遷徙改建,目前舊廟古蹟本體為日治時期昭和2年(1927年)所建,採用「對場」製作,前殿大木匠師是漳州派陳己堂,鑿花師是黃龜理,後殿大木匠師為泉州派鄭振成,鑿花師是楊秀興,廟頂方形藻井則由雙方團隊合作雕飾,漳泉兩派互相激盪、良性競爭,造就這座國寶級廟宇殿堂。
千人移廟當時時任立委的現任屏東縣長潘孟安,參加舊廟修復峻工典禮,感觸良多。(記者陳彥廷攝)
林世超指出,廟頂的日式防水水泥層工法保存得相當完整,為避免減損,所以採用「抽樑換柱」的工法修復,屋頂下方的樑柱在完全不動到屋頂的方式抽換,其中過程中撐、提讓屋頂固定的工程最為困難,盡力讓大廟保留所有舊有風貌。
枋寮保安宮舊廟身正式修復峻工。(記者陳彥廷攝)
枋寮保安宮舊廟身正式修復峻工。(記者陳彥廷翻攝)
枋寮保安宮今天正式峻工,重新面世,建築師林世超親自向潘孟安解說。(記者陳彥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