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的確有資格講水。
曾經是淹水的城市,高雄市縣交界淹、高雄縣淹、高雄市淹,淹到岡山、旗山、仁武,淹到中都、三民區、澄清路、赤山,但是,漸漸地,淹不了,不淹了。
淹得七竅生煙的情景已然化做雲煙。今年以來兩次豪大雨,高雄的水很快消退在城市和郊區街廓中,通過滯洪池與濕地的作用,發現公共設施的營建可以美麗景致、可以休閒、可以防洪排水兼具。
用水,這樣的理念成形,就是將水為己用、為己服務,所以,滯洪池一直增加,濕地不斷地在城市境內登場迎來春夏秋冬的季節容顏變換,看見北國候鳥帶來的遐思,豐富城市風采。
再生水的製做,在鳳山溪掀開第一場試煉,第二座也緊接著將在臨海工業區登場,要軟化高雄工業城的硬印象,要淨化水的運用。
不僅要不淹水,還要做出水風光,愛河就是標竿,寶珠溝的源遠過往能夠返來嗎?
水,蕩漾出高雄城努力的點點滴滴!(資深記者黃明裕)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