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黃柏軒
走進仁愛路的豪華飯店,穿過人聲鼎沸的大廳,走到內室,裡頭有棵發光的擎天大樹。一牆之隔,空間便從喧鬧瞬間變得安靜。那是一座等身高的燈箱,裡頭的照片是一整棵台灣杉,魯凱族稱呼它為「撞到月亮的樹」,很少有人能一窺全貌,是澳洲的拍攝團隊攀上樹頂,延著樹身垂降,經多次拍攝與拼接後才組裝成的「等身照」。
這個特別的燈箱,出自陳柏銓之手。
於2016年開發出手工燈箱技術創業之前,他是一位深入紀錄土地的攝影師,在那之前,他做過獨立出版,再更之前,他是個工程師……
無法控制 反而精采
「我一直是個無法控制的小孩。」年輕的陳柏銓笑著說自己原本是學多媒體工程的,畢業後當過線上英文學習公司、科技公司的工程師,卻始終無心投入,「每天都覺得自己在混!」他說。出於對探索的期待,24歲的他獨自前往印度擔任志工,回台後,將在印度拍下的照片配上文字,獨立出版了人生第一本圖文書,不但開啟攝影生涯,更跨足多個領域,同時有著不同的工作與身分。
接下來的幾年,他拍了雲林、阿塱壹,接案、獲獎、出書。透過攝影,他認識了土地,認識了家鄉,也開始投入自然生態的維護工作,加入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學起與自然永續生存的生活方式,一次在製作花盆時,意外燃起了他對木工的興趣。「那時候很土炮,用棧板做了一個可以種花的花盆,發現自己的雙手原來可以實際創造出一些東西,那時第一個就想到要做燈箱,把自己的攝影作品變產品,又可以做展覽、出租,簡直太棒了!」
錯估市場 反而寬廣
考慮到一般商用燈箱的限制,他選用LED平板燈加上導光板,讓整個畫面的光線平均,選用溫潤的木頭做燈箱,加上調光、抽換燈片的功能,增加泛用性。2015年年底,他將樣品照片貼上臉書,朋友們一片狂讚,更讓他堅信這個商品能行。「結果是被推坑了,PO網路一片讚聲,做出來買的沒幾個。」那怎麼辦?「只好繼續努力啊。」他理所當然地說。
另外,他也透過實作,修正了自己對市場的想像──原本以為可以透過燈箱銷售攝影作品,然而開賣後卻高達七成是客製化,客人買去放家人相片、作扛棒,創作銷售只占三成。但他不但不放棄開發藝術產品,更擴大跟藝術家合作,為他們製作燈箱與寄賣,為藝術家們提供一個新的微型展演平台,反而把路愈走愈寬,拓展了全新的服務項目。
順著流走 積極求變
「我不是業務性格,找生意比較困難,也只能一件事一件事學著。」無論是跑市集、參加創業計畫、參加藝術博覽會、開放燈箱租借、開發新尺寸燈箱、幫合作藝術家辦展,合作單位從旅館、詩社、網路科技公司、快閃店、藝廊都有,他使盡渾身解數,觸角廣伸,為的不但是自己的生存,也試圖多為自然生態做一點事,像個跟自己賽跑的人,永遠跑不贏,卻因此把每一關都過得精采。
「反正每一個新產品都是挑戰,像這個等身大燈箱,剛開始我也不確定做不做得出來,但完成後就會覺得,真棒!」他笑道,驕傲極了。此時,顧客進來,指出剛跟他買的新型充電型燈箱有些小瑕疵,陳柏銓忘了正在採訪,瞬間轉為工程師模式,認真研究,小聲碎念:「欸這個怎麼這樣?我拿回去研究一下……」戴著寬邊眼鏡的他,低著頭,專注於手上的作品,那視如珍寶的模樣,活脫是個從老時代走出來的匠人。
〈小檔案〉
陳柏銓:曾於美語補習班、防毒軟體公司任職,2011年辭職後專職攝影,曾參與雲林、阿塱壹古道攝影計畫;2011年入圍第57屆坎城國際廣告節攝影比賽、獲美國IPA國際攝影獎,2012年入選高雄獎,2016年創立全台唯一手工燈箱品牌。
更多上班族話題 請見yes123求職網:上班這檔事
-
一拿到作品就認真調整起來,認真模樣活脫是個敬業匠人。
-
透過燈箱,可以清楚看見照片細節,不受展場打光影響。
-
「撞到月亮的樹」與陳柏銓,及其他作品。
-
因愛上木工而開發出手工燈箱,成了陳柏銓創業的契機。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