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攝影◎記者何宗翰
台灣原本和豎琴毫無淵源,四十多年前高雄一位浪漫的小提琴老師李武男,到日本聽了一場豎琴音樂會,從此移「琴」別戀,不但在高雄大社成立「藝音豎琴」工廠,每年更生產數千台讓音樂人驚豔的愛爾蘭豎琴,七成都銷往歐洲,外界都尊稱他為台灣豎琴教父,他形容自己:「一個人的一生要做的事情太多,只要細胞不停下來,永遠無止境。」
出身岡山農家,李武男國小畢業就到米店去當學徒,對音樂有一種莫名的好奇和熱情,每天存一塊錢、攢四百塊買了人生第一把小提琴,從此走上音樂之路。曾經向廖年賦、許常惠、司徒興城等老師請益,雖然不是科班出身,憑著天分加上努力,卻樣樣都會。他光加入台北青年交響樂團,再回鄉成立高雄弦樂團,並開班教小提琴,門下最多曾有七十名學生,每天學生從早上九點排課到晚上睡覺前。
著迷瑰麗滑音 自掏腰包請外師授課
「拿著小提琴原本很稀奇,後來學的人多了,想學不一樣的。」提起豎琴,李武男雙眼就炯炯有神,有一次到日本考察,卻在一場演奏會上撞見了新世界,「聽到豎琴神秘、華麗的樂音,就此一見鍾情。」
豎琴從獵弓發射的聲響起了第一個音,可溯及西元前三千五百年,論輩分是大鍵琴的爸爸、鋼琴的阿公,貝多芬、莫札特的墳上都刻有豎琴圖像。豎琴的滑音獨一無二,不像鋼琴黑白鍵分開,反而跟古箏比較類似,全音、半音都連在一起,但足足多了卅條弦。在歐洲,豎琴是貴族擁有的樂器、身分地位的象徵。日本皇太后正田美智子當年能打破千年來的皇室規矩,以平民身分嫁入皇族,據說會彈豎琴也是關鍵之一。
李武男回憶,台灣當時沒人會彈豎琴,「如果我是第一個會彈的人,感覺很好,就覺得一定要擁有!」那時候希爾頓飯店會請外國演奏家來彈豎琴,每次待上半年,他就跑去學,後來還自己出飛機票和旅費,從瑞士請來巴黎音樂學院畢業的柯莉薇,專程來台灣教彈豎琴。
但豎琴很貴,「當年買的第一台踏板琴,可以買高雄後火車站的一棟透天厝!」李武男認為台灣要推廣豎琴,就得要讓大家負擔得起,決定自行開發,一九七六年創立「藝音豎琴」,花了足足三年研發、九年修正,讓品質穩定,他製作的愛爾蘭豎琴獲得國外肯定,七成銷往歐洲。
打造買得起的琴 嘆想學的孩子減少
那些年,李武男跑遍全台演奏推廣,妻子楊蓮花負責管理工廠,不斷擴廠搬了十多次家,直到一九九五年,因為想蓋豎琴博物館典藏豎琴,希望展示他研發的廿多款豎琴、重製出的箜篌、豎琴樂譜和世界各地的豎琴裝飾品,卻不幸被倒會三、四千萬,房子遭法拍,工廠營運跟著出問題,夫妻為還債務走入傳銷業。
雖然後來歐洲訂單有陸續回流,但隨著國內學音樂人口的銳減,「藝音豎琴」如今面臨關閉、轉型的命運。李武男分析:「六、七十年代最多人學樂器,現在連鋼琴人口都下降了,過去Yamaha、Kawai幾十家鋼琴工廠都一間間收掉,Yamaha曾一度轉型從日本引進舊鋼琴維修再賣出,現在生意也沒了,最後一間鋼琴工廠五、六年前也收了。」
「一路以來,我一直兢兢業業地追求最高點,沒有輕鬆過,卅多歲教小提琴時,雖然學生多很勞累,回想起來最沒有壓力。」李武男感嘆:「學琴回家要持續不斷地練,家長疲於督促,加上還有電腦、手機等外在誘惑,現在想學琴的孩子變少了。」
一輩子為琴癡狂的李武男最得意的是一手調教出家裡的兩位豎琴演奏家,「大兒子哲藝背譜很強,一首協奏曲幾天就背起來,教這種學生會很得意、很滿足、很驕傲,有次開音樂會竟然整場開放觀眾點歌,讓我羨慕、嫉妒又擔心他彈錯;他本來大學讀物理,念了一年念不下去,就說要轉音樂系,我早就料到會有這天!」
兩子都是音樂家 深入偏鄉推廣豎琴
「小兒子哲音從小就不愛練琴,高中聽哥哥練豎琴有女生倒追,好羨慕,才想學琴,在我們這樣的家庭裡,放棄音樂實在是不應該!」李武男話鋒一轉:「現在他用豎琴獵人的名號,到偏鄉學校推廣豎琴演奏超過一百場,也算是了不起的紀錄。我做不到的,哲音代替我做!」
李武男雖然現在每週有三天洗腎、走路需靠輔助器,對音樂仍充滿熱情,「我孩子常常在說要開聯合演奏會,我都說譜先丟給我,有空就練,只要身體允許,隨時可以上場!」但因租約到期,「藝音豎琴」將在四月搬到岡山區,交棒給有廿多年經驗的潘珉斌師傅,「潘師傅從高中畢業就來這邊學豎琴,會彈、會教學生,也會修理調音,軟體硬體都會,是全方位的豎琴工作人員,交給他我很放心。」
-
為了這個底部有豎琴圖樣的菸灰缸,李武男造訪一家英國酒館多日。(記者何宗翰攝)
-
李武男花了十多年,研發出台灣自製的豎琴。(記者何宗翰攝)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