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迺強/嘉義報導〕擁有百年歷史的阿里山森林鐵路興建於日治時期(公元一九○四年),當年為避開溪谷路段,選擇讓火車沿著繞獨立山螺旋狀線式路線,最後以「8」字型離開獨立山頭,成為著名的「獨立山三迴旋」,由學者組成的「阿里山鐵道文化動態保存」研究團隊,昨天發表森鐵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讓鐵道迷一窺森鐵奇妙之處。
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所長黃士娟說,研究團隊檢視文獻,並踏查螺旋狀線式路線的第一個車站梅山鄉太興村梨園寮,發現梨園寮聚落是周邊北港溪、清水溪、牛稠溪流域中心點,調查後認為日本人為避免軌線經過河流得架設木橋,徒增養護成本,加上載運厚重的木材所需,因此沿太興村南界的獨立山搭建軌道,搭乘森鐵的遊客現今能在車上三度俯瞰不同視野的樟腦寮聚落,這就是著名的「獨立山三迴旋」。
研究團隊另改造森鐵工程用台車,用三百六十度環景攝影記錄本線(嘉義至十字路)、支線(神木、祝山、沼平)沿線植栽、景觀,並以VR(虛擬實境)呈現鐵道風光。
嘉義縣副縣長吳芳銘說,研究團隊深入鐵路沿線的社區調查,也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的瑞士阿爾布拉、伯連納鐵路案例,探討阿里山森鐵動態保存方式,可做為未來設立森鐵博物館的參考模式。
-
阿里山森林鐵路於日治時期建造,擁有百年歷史。(台鐵提供)
-
台藝大研究團隊發現,的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獨立山三迴旋」,當初是為了避開溪谷路段,才如此建造。(賴國華提供)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