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剖蚵工因長期蹲坐肌肉骨骼不適,剖一斤蚵肉可賺20~25元,一天工資差不多可打一次消炎針,順便再買個便當文/林慧貞
攝影/黃世澤
圖表設計/柯皓翔「別人的阿君仔是穿西米囉,阮的阿君仔喂是賣生蚵,人人叫阮是生蚵仔嫂,欲吃生蚵是免驚無。」經典台語歌《青蚵仔嫂》民國60年代紅遍大街小巷,描述嫁給蚵農的婦女唉嘆老公不體面,但樂天安慰努力就會出頭天。40多年過去,青蚵嫂已白髮蒼蒼,是否出頭天了沒人知道,唯一可以見到的是,他們手指因長期剖蚵仔扭曲變形、指甲外翻。75.6%的人曾被剖刀割傷流血,長期蹲坐地上剖蚵,5、60歲後腰桿已經挺不直。7成曾被剖刀割傷流血6月開始是全台蚵仔主要收成季節,彎進嘉義縣東石鄉東石村主要街道,一座座白色蚵殼小山夾道歡迎。剖蚵仔的婦女三兩聚在鐵皮、黑網搭成的簡易蚵寮,蹲坐20公分矮凳,左手拿蚵殼,右手握住尖銳剖刀,食指和大拇指輕輕一頂,俐落插進蚵殼隙縫中,手腕一轉,蚵殼便一分為二,不到4秒,灰白肥嫩的蚵肉已噗通落入水桶。但即使剖了幾十年非常熟練,還是有失手割傷手指的時候。問青蚵嫂如何處理傷口,只見她回答:「就包一包繼續剖啊,不然蚵仔放太久會臭掉耶!」受訪的蘇秀娟是土生土長東石小孩,4、5歲開始就跟著家人剖蚵仔賺外快,40多年如一日。她自己剖蚵也養蚵,幾次剖蚵求快不注意,剖刀直刺手指。問她如何處理傷口,只見她回答大部分都自行沖水包紮,「傷口會自己好,但有時候也會腫起來,才去看醫生啦!」訪視的嘉義縣府官員聽了,邊搖頭邊交代:「有傷趕緊看醫生,千萬不要拖時間。」原來曾有漁民海上作業時不小心被割傷,想說工作很忙,過兩天再去看診。「結果一週後,我就去他靈堂上香了。」這位官員解釋漁民死因是海洋弧菌感染。勞動部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11年曾調查234名剖蚵工肌肉不適狀況,其中75.6%受訪者曾被剖刀割傷流血,75.2%被刮傷且產生紅腫,被蚵殼刮傷者也有73.1%。蹲坐20公分椅子,肌肉骨骼不適高危險群剖蚵環境充滿風險,有些傷口忍過就癒合了,但也有些職業傷害一輩子都無法復原。勞研所調查的樣本中,剖蚵工座椅平均高度僅21公分,許多人習慣直接將蚵倒在地上作業,身體和脖子長期前傾,高達98.7%人表示過去一年曾有一處以上肌肉骨骼不適,長期壓迫下甚至可能造成椎間盤突出;有些人雖會設工作檯,但平均也僅高44.4公分,勞研所計算,適合的工作檯高度要到80公分。實際到現場觀察,許多剖蚵工6、70歲後腰桿再也挺不起來,右手手指也因長期握剖刀,扭曲變形,半夜手麻相當稀鬆平常,勞研所同時用儀器量測27位剖蚵工肌肉骨骼,發現他們的手腕長期維持偏斜,是「腕隧道症候群」高危險群,同時也是下背痛、上肢肌肉骨骼不適高危險群。另一項研究更鮮為人知,台南市大安婦幼醫院泌尿科醫師林佩瑜曾在自己部落格撰文表示,青蚵嫂長期蹲坐,腹內壓力往最柔軟的骨盆腔底宣洩,長期下來骨盆腔底肌肉越撐越鬆,負荷不了時,骨盆腔內的器官(膀胱,子宮,直腸)就會循著陰道空間下墜,膨出在陰道口,稱之為「骨盆腔器官脫垂」,產生頻尿、尿失禁、便秘等症狀。貼藥布、打消炎針就是日常由於蚵殼形狀不規則,沒辦法用機械剖肉,而一簍蚵重達100公斤以上,大部分的蚵寮只是自家旁一塊小空地,沒有吊掛系統,實際觀察,只見瘦弱的剖蚵婦駝著背,將蚵簍拖近工作檯,兩名同伴吃力地扶高簍子兩側,在檯面上倒出小山般的蚵殼,可以想像,工作檯再多個5公分都會要他們的老命。「窩」到筋骨受不了時,大多數的剖蚵工只會買藥布貼一貼、找中醫推拿,真的太嚴重才會上診所。一位剖蚵婦人抱怨,打針吃藥大約只能舒緩2、3天,「因為每天還是用同樣的姿勢工作啊,而且就算有健保,看一次還是要500多,很貴耶!」剖蚵工資秤斤論兩,剖出一斤(600公克)蚵肉可賺20~25元。蘇秀娟剖了40幾年,平均一小時可剖4斤,更資深一點的大約5、6斤。勞研所統計,剖蚵工每天平均工作8.8小時,一天工資差不多可打一次消炎針,順便再買個便當。被遺忘的農民,回不去的身體像這樣曾受政府注意、躍上研究報告的農民是少數。大部分務農者是投保農民保險或勞工保險,若以此為基礎統計全國農業從業人數,截至今年五月底,農保121萬6092人,保勞保的農林漁牧業則有35萬6582人,其中28萬7277人從事漁業。但是,農保沒有職業災害給付,而勞保的職災給付也只針對35萬6582農林漁牧從業者。上百萬農民欠缺職業安全的教育訓練,也是被職業災害保險遺忘的一群,發生職業傷害,只能跟蘇秀娟一樣想辦法「自我修復」。70歲的鄭秀蘭已務農50多年,家住花蓮縣瑞穗鄉,清早,她一如往常在柚子園裡來回穿梭、剪枝,走沒多久卻得彎曲身體,摸著膝蓋。原來她因長時間背負重物蹲坐或彎腰,膝蓋不堪磨損,早在10多年前檢查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雖然醫師建議開刀,她卻擔心無法繼續耕作而拒絕。「不做的話、這些田怎麼辦?」國小畢業後,鄭秀蘭跟著父母親務農,即使是女孩子也得學習背除草機、噴灑農藥。雖然現在膝蓋已經痛到無法長時間走路,但孩子長大、赴外地工作,7公頃柚子、鳳梨、葡萄柚、檸檬園沒人可協助,即便請工人幫忙,她也必須跟著巡視才安心。鄭秀蘭曾聽換過關節的農友說,換人工關節後,膝蓋彎曲角度受限、走路時腳抬不高,在田地裡常因絆到石頭而跌傷,因此她選擇每半年在膝蓋施打玻尿酸,但走久了還是會痛。蘇秀娟情況稍微好一點,一對兒女都回家幫忙養蚵、剖蚵,但女兒一次因為地面太滑不小心跌倒,幸好只有輕微擦傷,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跟媽媽說不想做了,又熱又累,聞到蚵仔就想吐。近年經濟不景氣,蘇秀娟觀察,4、50歲返鄉養蚵仔的人越來越多,但基層剖蚵工卻沒相對成長,只好自己多做一點,「為著賺錢,就算剖刀刺到手,血擦一擦嘛是繼續做。」※本文由【農傳媒】獨家授權刊登,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原文請看這裡:現場直擊:青蚵嫂背後的血淚【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的專業新聞網站,宗旨是一個「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的新媒體平台。站在以農為本的角度,走入生活,觸及農業、土地、食物、教育、新知、文化、環境、生態等,與農業相關的各項議題。期許成為一個能促進群眾溝通、開放信息、滿足需求的資訊平台。 報導來源:蘋果日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