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 #市 #自由時報
台北市溪山國小校內有菜園,師生一起種菜,廚餘成為肥料,力推食農教育,也是愛地球。(施春明校長提供)
2019-05-04 07:05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恐營養午餐廚餘成豬瘟傳染源,教育部大力推動中小學廚餘減量政策,要求各縣市教育局協助學校減少廚餘量,強調「不剩食是愛地球」。全國22縣市多和環保局、團膳業者合作,也有縣市鼓勵學校自行堆肥,部分縣市如台東縣、嘉義縣、金門縣等禁止以廚餘餵豬,有些縣市仍會把廚餘送給養豬雞鴨魚業者再利用。
教育部國教署學安組組長林良慶表示,廚餘減量措施包括,要求學校應精確計算食用份量以避免剩食,並建立正確飲食態度及環保機制;衡酌合理備餐份數,避免備餐過多而造成浪費;學校和業者適時調整菜單及烹調方式,提高孩童吃光光的誘因;健康飲食教育融入課程或健康促進計畫,教導學生要均衡飲食及愛惜食物;建立廚餘再利用的機制,例如把果皮堆肥或再利用製作手工香皂等,達到剩食及廚餘有效的再生。
教育部未有全國營養午餐廚餘量的統計,各縣市廚餘量不一,北市107學年廚餘量是2、3噸,但過往最高曾到15、16噸。林良慶組長表示,各縣市營養午餐廚餘,多半是由環保局清潔隊回收,或由團膳業者回收,或是由有蒸煮設備的養豬戶回收,以及由其他合格廠商回收,另也會分給社福機構,或是由弱勢學生帶回,有些縣市的學校則會自行堆肥。
台北市溪山國小校長施春明表示,營養午餐廚餘除由團膳業者回收,以及由鄰居養雞戶回收米飯之外,因為學校內有菜園,也會作成堆肥使用,而平日會教導全校學生儘量不剩食,營養午餐均是由營養師設計,不剩食是為了自己的營養均衡,更是為了保護地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議題。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質疑,廚餘減量是很奇怪的政策,因為錢要花在刀口上,廚餘越多代表浪費越多,基於成本考量,本來就應該做到廚餘量少,關鍵在於營養午餐是否美味可口,讓學生願意吃光光,如企圖用其他手段減少廚餘,恐適得其反,許多縣市提倡蔬食日,結果造成蔬食日當天廚餘大增,學生下課反跑去買炸雞排及碳酸飲料;教育部要求學校減少廚餘,學校恐減少供應量,造成有些學生愛吃的菜色供應不足,甚至有學生跑去別班「覓食」,只要學生愛吃,廚餘自然少;學生不愛吃,硬要減少廚餘,恐減量供應,反造成學生吃不飽。
全國家長教育志工團體聯盟理事長吳褔濱表示,愛物惜食是珍惜地球,支持教育部推動廚餘減量運動,學校應全力配合減量,廚餘瀝乾水分是簡單的工作,學校應該可以做好做滿。
台北市溪山國小校內有菜園,師生一起種菜,廚餘成為肥料,力推食農教育,也是愛地球。圖為學校人員在處理廚餘。(施春明校長提供)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