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宗勳/專題報導
銀行業對欠償土地貸款的債務人,慣用法拍途徑追回放款,嘉義縣義竹鄉農會反其道而行,對遇此窘況的魚塭貸款人,採協商同意分期償還本金的方法相待,既保障農會債權,也讓漁民保有財產,被認為「足感心」。
義竹鄉雖不靠海,卻是台灣重要養殖專業區,曾是養鰻外銷日本的重鎮,出過多位億萬富翁,當年一甲地魚池市價動輒千萬元,傳出台灣中油公司第八輕油裂解廠可能落腳鄰近的布袋鎮廢鹽池時,甚至喊價至二千萬元,有人大舉借款購地,一甲地要貸個八百、一千萬元輕而易舉,義竹農會信用部雖較銀行保守,仍可核貸七、八百萬元。
未料後來八輕不來,台灣鰻魚外銷市場又遭中國低價傾銷競爭而幾乎停擺,漁民虧損累累,無力繳交本息,想求售魚池變現,一甲地卻崩盤至三、四百萬元還人問津。
漁民保住土地 農會不留呆帳
「不走法拍途徑,並非圖利債務人,而是要確保農會債權。」義竹農會總幹事翁永寧說,民國九十到一百年間,義竹、布袋養殖漁業最黯淡的時刻,債權銀行對漁民債務人大多採拍賣魚池手段追討,漁民一甲地貸款七、八百萬元,債務往往還有五、六百萬元,法拍價僅二百多萬元,之後債務人一無所有,農會則有四、五百萬元呆帳,兩敗俱傷。
翁永寧說,一位積欠八千多萬元的漁民,目前剩四千多萬元,名義上還是十五甲地的大地主,另一位積欠六千多萬元,每年最少還二百萬元,去年去世後,家人有誠意還款,但盼先降為五十萬元,農會也同意。
據了解,目前魚池行情回升到每甲四百餘萬元,超過債務人積欠的本金,義竹農會債權獲得確保,原本面臨破產的漁民也保住家產,做法值得其他金融機構參考。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