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桃園 #自由時報
2019-06-22
記者吳書緯/報導
近年來台灣各大都會都有人工攀岩場,讓人就近進行攀岩,本週就讓生活週報帶你認識這項明年東京奧運列為正式項目的運動吧。
國手Profile 李虹瑩/34歲
19歲在大學時因為社團活動接觸攀岩,之後便朝成為選手發展,曾獲2009年世界運動會運動攀登速度項目第四名,2018年雅加達巨港亞運成為台灣代表團唯一的運動攀登選手,獲得運動攀登綜合賽第六名,目標是獲得2020年東京奧運運動攀登項目的參賽資格。
由攀岩演變而來的「運動攀登」,逐漸成為各大運動會的正式項目,2020年東京奧運將首次成為奧運正式項目,李虹瑩是唯一代表台灣出戰2018年雅加達巨港亞運運動攀登的國手,此刻的她正在為獲得東京奧運的參賽資格而努力,接下來有世界錦標賽(8月)、奧運資格賽(11月)與亞洲錦標賽(明年5月)3項賽事可爭取奧運參賽資格。
大學才接觸攀岩 努力不懈嶄露頭角
與一般國手是單項運動「從小就得開始練」的情況不一樣,李虹瑩是19歲時在大學才首次接觸攀岩,跟著攀岩社團到福和橋下的人工攀岩場體驗,從此愛上這項運動,面對不同的岩場,攀登至岩牆頂端的路線也千變萬化,她「想要爬完這條路線的欲望」成為她持續這項運動的動力。
後來,李虹瑩開始參加比賽,在中正大學就讀研究所時,由於當地沒有適合的場地,於是和攀友們在嘉義鐵道藝術村的一棟倉庫裡自己建造人工攀岩牆練習,努力不懈也有了收穫,獲得2009年世界運動會運動攀登速度項目第四名,也在亞錦賽與亞運取得佳績,但成為選手的道路是孤獨的,尤其前幾年還沒有太多贊助時,還必須兼職工作賺取生活和訓練的費用。對李虹瑩來說,攀岩已經成為人生的一部分,在目前贊助商ClimbOn Taiwan、正泰電熱、聯新醫療的資助下,李虹瑩可以全力一搏,為自己也為台灣在這項運動攀出新高。
力量靈活度並重 初心者從「抱石」開始
李虹瑩提到,攀岩是一項肌肉力量與靈活性並重的運動,因為在攀爬時需要肌力才能不斷往上,但在岩牆上身體必須在不同岩點(岩牆上可以抓握或踩踏的凸出點)移動與維持身體平衡,需要考驗身體的靈活性。她推薦初學者若要體驗攀岩,可以到人工攀岩場體驗不需要繩索就能進行的「抱石」項目,因為抱石的高度最高僅6公尺,很適合三五好友一起體驗、交流或趁休息的時候話家常,聯絡感情。
東京奧運初登場
運動攀登在明年的東京奧運首次成為正式的奧運項目,男、女子組各20名參賽名額,選手要進行3個項目的比賽,分別是「速度賽」,2位選手在15公尺的人工岩牆上比快,其次的「抱石賽」則要求選手在時間內,盡可能完成不同路線的攀爬,分數才會高;最後的「先鋒賽」是要在6分鐘以內,攀爬高難度的人工岩牆,爬越高的人分數越高。3個項目的成績加權後產生最後名次,男、女子組各產一面金、銀、銅牌。
場地協力/原岩攀岩館-楊梅店,(03)478-8698,桃園市楊梅區梅高路99巷20號
<p>李虹瑩正在為獲得2020東京奧運的運動攀登參賽資格努力備戰。(記者沈昱嘉/攝影)</p> <p>李虹瑩訓練時會帶液態OK蹦、銼刀、棒狀與盒狀護手霜、肌內效貼布等防護用品,保持身體狀態;棒狀護手霜是全能護手霜(適用淺傷口),盒狀則幫助手皮修復。(記者沈昱嘉/攝影)</p> <p>攀岩時需要隨身攜帶粉袋,抓取粉袋裡的碳酸鎂粉以讓手部保持乾燥,可以在攀爬時保持好的摩擦力抓取岩點,圖為李虹瑩隨身攜帶的粉袋。(記者沈昱嘉/攝影)</p> <p>滾筒、花生球與彈力帶是李虹瑩熱身和收操時的輔助器材;滾筒用來暖身、放鬆筋膜與肌肉,花生球則暖身與放鬆肌肉,彈力帶用來暖身肌群。(記者沈昱嘉/攝影)</p>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