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書緯/報導
被稱為「大溪水中土地公」的屢豐宮,因為神明不願意搬家,而成為特殊的「池中廟」。在地福安里長許漢宗說,屢豐宮所在原是一大片田地,當時是田野間常見的土地公廟,1967年農地重劃時,此地被規劃開鑿為池塘,做為鄰近農田灌溉使用,屢豐宮的土地公也因此被遷移到鄰近的土地公廟供奉。奇怪的是,機器開挖池塘時,一接近屢豐宮所在就會無法運轉,眾人去請示土地公才知道,祂不願意搬家,於是在池中央留下土地公與周遭的土堆,成為獨特的池中廟,但因池水不斷沖刷,在20多年前的承租主自費以水泥加固成為人工島嶼。
許漢宗回憶,1980年代常會有人在池邊「求明牌」。而目前由於安全問題,並不開放登島,鄉親只能遙祭,只有承租主會在初一、十五時會乘膠筏、登島祭拜。
DATA
桃園市大溪區頭寮路旁,環池步道全日開放,無休,無法登島。
-
屢豐宮位在新福圳一號池的池中央,目前除了水池的承租者外,其他人無法登島。(記者陳宇睿/攝影)
-
屢豐宮周圍的新福圳一號池近來闢建步道,環池一周約30分鐘,適合散步。(記者陳宇睿/攝影)
-
屢豐宮的土地公在水池興建時曾遷移到鄰近的福昌宮供奉,但後來施工屢屢不順,才將土地公再請回屢豐宮。(記者陳宇睿/攝影)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