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合作打造 5年內完成 加速我海洋綠能計畫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好興奮!繼福衛五號發射成功之後,我國在「內太空」的發展也將邁開一大步!
海洋深度一百公尺以下就幾乎無光,且每下降十公尺水壓會再增加一個大氣壓,深度超過百公尺、幽暗且高壓的深海,是過去少有人類探訪的領域,也得到「內太空」稱號。
國立中山大學、國研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國防大學理工學院、中信造船及台船昨天共同召開記者會宣布,將投入二億五千萬元,打造全國第一艘由國人自製的水下載人載具(潛艇),預計二○二二年完成,將可加速目前台灣進行的海洋綠能計畫,包括離岸風力發電、黑潮發電與深層水等,並可支援軍方聯合演訓、軍事探查及水下救援。
中山大學海下所教授、借調國研院海洋中心主任王兆璋指出,這艘小型潛艇操作深度達一千五百公尺,預計可載二到三人,包括潛艇操控員(Pilot)和任務科學家(如生物學家、地質學家等)。
預計可載2到3人 下潛深度達1500公尺
台灣海峽平均深度八十到一百公尺,最深的黑水溝為二百公尺,明年第一階段下潛深度四、五十公尺,到二○二二年第五階段完成時,載人潛艇即可自由活動。
王兆璋表示,現在我國海洋學者如要研究水下五、六十公尺,只能購買國外的水下遙控機器人,因成本昂貴,研究時深怕有損失,使用上很保守。
10年前開始研究 未來可應用在海事工程
有了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經費支持,十年前開始研究水下載人載具。科研潛艇除了科研教育使用外,應用上可擴及中油、台電、中華電信、海事工程業者的付費營運。
中山大學研發的無人載具觸及台灣西南海域,例如好景海脊、MV1泥火山、四方圈合海脊等,水深從五百公尺到一千四百公尺,進行天然氣水合物攝影與海底沉積物樣本等任務,目前最深已可逾二千公尺。
首艘載人潛艇規劃可載二到三人,球型操控室直徑約二公尺,具有兩隻機器手臂等設備,可攜回的採樣等海中物品重量估七十五到一百公斤。
王兆璋說,一九七○年代,美國有六到八個太空人登陸月球,同期也有二到四個人潛入馬里亞納海溝,海洋工程特殊性不小於登陸月球的火箭。
海洋強權國家如美、法、俄羅斯、日本,及近年急起直追的中國,均投入龐大資源開發載人科研潛艇,中國蛟龍號下潛深度八千多公尺,美國和日本六千多公尺,法國和俄羅斯也可達三、四千公尺。
王兆璋認為,台灣東部深層水產業及黑潮發電深度約一千公尺,載人潛艇初期目標一千五百公尺很合適,要開發更深的載人潛艇,技術也不會是問題。
-
台船總經理曾國正(右起)、前國防部副部長陳永康、教育部長潘文忠、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國研院海洋中心主任王兆璋等人手持模型,宣示研發第一艘由國人自製的水下載人載具。(記者廖振輝攝)
-
我國首艘載人潛艇5階段發展圖
-
台灣首艘科研水下載人載具小檔案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