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image-sizes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vhosts/i-tw.com.tw/httpdoc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ultimate-addons-for-gutenberg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vhosts/i-tw.com.tw/httpdoc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astra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var/www/vhosts/i-tw.com.tw/httpdoc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nxs_wpAddnEngine::$k is deprecated in /var/www/vhosts/i-tw.com.tw/httpdocs/wp-content/plugins/nxs-snap-pro-upgrade/nxs-snap-pro-upgrade.php on line 11
石虎保育在地觀點 「大貓公」的鄰居們怎麼看自治條例? – 我是在地人

石虎保育在地觀點 「大貓公」的鄰居們怎麼看自治條例?

Booking.com

#三義 #苗栗 #環境資訊中心


2019年05月18日 上稿編輯: 孫文臨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苗栗古地名「貓裏」,取其音近似當地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巴利社(Bari),意思是平原,當人類居住在苗栗的平原以前,被客家族群稱為「大貓公」的石虎,就已經在苗栗的淺山一代定居多年,隨著城市開發、文明發展,人類的活動範圍擴大,而石虎仍然在那,造成人獸侵擾的事件,誤捕誤傷、路殺亡魂時常躍上檯面。

由苗栗縣政府提出《苗栗縣石虎保育條例》草案,縣議會第四審查會預計23日展開小組逐條討論,能否過關成為全國矚目焦點;然而,對地方居民而言,這也許不是贊成或反對如此簡單的二分法,他們如何認識石虎?對於石虎的保育又有什麼想法?實地走入苗栗的觀光勝地-三義,當地的木雕藝術更是揚名國際,每年到訪的遊客如織,同樣也是石虎棲息的淺山地區,聽聽當地民眾怎麼說。 20多歲服務業青年:石虎不只是苗栗的石虎,而是台灣的石虎

「沒有看過石虎啦,沒看過才正常,野生動物哪有那麼容易看到。」他表示,雖然研究調查都說苗栗的石虎密度最高、數量最多,「但是其他縣市也有,台中之前花博我也去,全台灣各地大小開發案那麼多,為什麼就只有苗栗居民要負擔這個責任」

他認為,其他縣市石虎那麼少,更應該要保育,結果只有苗栗在替石虎煩惱,想著怎麼保育。「石虎不只是苗栗的石虎,而是台灣的石虎。」他質疑,其他縣市的人就能享受繁榮的工商業的發展成果,我們想要過那樣的生活就非得搬到其他縣市去工作,「人愈少當然對石虎愈好,不過事情都有一體兩面,網路上的酸民常常說苗栗居民不保育石虎,但那些人又做了什麼呢?」 40多歲自營商老闆:石虎能不能成為地方觀光發展助力?

「我當然希望觀光客愈多愈好啊,這樣生意也會變好。」一位不願具名的自營商負責人說,自己常到別的地方玩,順便看看別人觀光怎麼發展,三義這裡有很好的文化歷史,還有好山好水的自然景觀,雖然這幾年觀光客是有比較少,「但之前卓蘭鄉就有想把石虎當作觀光宣傳,成為地方特色,結果被放上網路就被罵。」

他認為,要像猴硐貓村那樣把石虎變成觀光特色並不容易,「連我們在地人都沒見過了更何況觀光客」他說,野生動物說不準,復育能不能成功也是未知數,「石虎本來就是野生動物,不是我們說要怎樣就能怎樣的」。 50多歲公職人員:「開路變得方便,人口反而外移。」

「我是在三義土生土長,住五十幾年了,也從來沒有見過石虎。」一位不具名的公職人員受訪時說,很小的時候確實聽父母講,有見過石虎,上一代居民在山邊務農的時候可能都有見過,但那至少都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他表示,現在的苗49線,當時都還不是柏油路,「而且魚騰(現稱龍騰)這一代也沒有車站,居民們都是搭火車,到這裡再從火車上跳下來。」

他認為,後來隨著時代開發這一帶的路開了好多條,也都變得愈來愈大條,這一代變得很方便,「不過龍騰村的居民卻反而少了,小時候我讀國小的時候,小學有一百多人,現在大約剩不到五十個,變成分校。」

他表示,這幾年務農的人也不多,只是鄉下地方,大家都會在家前庭後院養雞,他說「大該養個幾十隻,沒在賣就供自家裡吃」自然也就沒有什麼雞舍,他說從小到大這麼多年,也很少聽到石虎偷吃雞,石虎是夜行性野生動物,看到人、車那麼多,也不會下來這裡,應該住到比較山上的地方去了吧。

「知道有石虎保育條例,但沒有太深入去了解,我知道前幾年裕隆要擴廠的時候,有一些動保人士去抗議,後來就沒有擴廠了,企業公司有他們需求,也很難真的說要阻止,但我想開發也不會到這裡來。」 70多歲退休校長:「石虎有生態意義,也有文史價值。」

竹森社區發展協會的卸任理事長鍾兆良說,從校長職退休後開始地方文史調查,「竹森村的舊地名叫『貓公坑』,我問了村裡的很多耆老,但大家都不清楚這名子怎麼來的。」他表示,後來問到一位87歲的長者告訴他,貓公坑的名字可能從爺爺的時代就有了,「如果他爺爺大他40歲,那等於是120年前就有的名字」。

「老先生告訴我,那種貓不是平地常見的家貓,而是一種山上的大貓公,也就是石虎。」他認為,因為其他地方比較少見到的貓,因此這一帶才會稱為「貓公坑」,後來他開始進行社區營造以後,就租用了竹森村的劉家無人居住的荒廢紅磚厝,用了1300萬進行整修,並借助石虎專家陳美汀和政大學生的幫助,「竹森村在2014年有了全台灣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石虎資料館」。

鍾兆良並和研究團隊合作,去租借紅外線攝影機架在村裡的竹林,確實拍到了石虎的蹤跡,不只是石虎,還有藍腹鷴,白鼻心,穿山甲等等野生動物,他說,「石虎是食物鏈的頂端,代表物種多樣性的完備,對於生態而言多樣性很重要。」他說,除了生態的意義,對竹森社區來說,石虎還有文史意義,如果石虎消失了,那麼貓公坑的名字可能也就漸漸消失。

石虎資料館營運至今已經五年餘,除了讓竹森村民有機會認識石虎、認識家鄉,也成功讓村裡的農戶願意轉做無毒農業,透過平均每周一場的石虎資料館的導覽解說,也讓外地遊客有了解石虎的機會,「直接談保育太嚴肅,但至少先了解。」鍾兆良說。

他指出,這些拜訪竹森村的遊客,也會購買農事產品「貓公米」、「薑黃粉」等,進一步回饋給村民和社區,經費可以讓資料館周遭設施更完善,也能做為社區活動的經費,「不只是生態完善,石虎資料館也可以進行環境教育、農村再造、社區營造等多元的價值」他說,石虎資料館已經取得環境教育認證,未來希望能借助水保局的農村在生計畫,進一步修築資料館外圍的生態池,並取得環教場域的認證,讓竹森社區持續與石虎共生共榮。

對於保育條例,他不願多談,「其實不管有條例沒條例,我們都已經在做了,而且做了很多年,未來也會持續做下去,就算沒條例,還是可以做石虎保育。」 80多歲藝術家:「藝術之鄉不是開發而來的,好山好水才是三義的特色。」

對於石虎保育,台灣藝術博物館創辦人吳照夫說,「雖然我是沒看過石虎,但我知道三義的觀光之所以能夠吸引遊客來訪,是因為我們這裡的好山好水,三義的木雕揚名國際,是藝術之鄉,這才是三義真正的優勢所在。」他說,再怎麼開發也不會比台北繁華,也不該是這樣,對三義的觀光來說,愈開發是愈死。他強調,過去也不是沒有開發過,好幾個地方都賣給財團去整地去蓋住宅區,結果有沒有比較繁榮,其實三義居民都看在眼裡。

吳照夫表示,他在三義生活了那麼多年,是第一批的三義木雕師,看著這裏從淺山小城轉變為國際性藝術匯聚之處,之所以能培養出如此豐富的藝術人才,除了豐富的人文歷史,自然景觀也非常重要,「沒有這樣的空氣,就做不出這些藝術品。」他說,他們家族再三義已經6代,自己的小孩、兒孫也有各自的成就,也許未必留在三義,「每一個人本來就有各自的理想,會有不同的選擇,這不該是讓石虎絕種的理由」。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合作刊登

報導來源:環境資訊中心【原文網址

Booking.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