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書本的量化,來評定孩子的閱讀力,只會造成孩子沉重的壓力,哪裡體會得到閱讀的樂趣呢……
〈不求績效〉放棄學習單 回歸悅讀
文/囡囡(彰化縣)
我是一名有十多年教學年資的小學教師,關於要不要將「閱讀」派成一項功課,也曾讓我困惑不已。然而,隨著教學經驗的累積,我越來越篤定,不想因為求表面績效而扼殺孩子的閱讀興趣。
為了應付教育部三不五時的訪視、考核加評比,老師無不卯足了勁,拚命蒐集各種成果資料來佐證積極推動班級閱讀。最苦的是孩子,一張又一張的閱讀學習單不斷發下,讓他們視閱讀為苦差事,是一項必須交差的作業。無怪乎,若當天老師沒有指派閱讀功課,有些孩子絕不會主動閱讀。
當然,閱讀心得單並非毫無優點,一張設計得宜的學習單能幫助孩子找出閱讀的重點,並省思書中傳遞的重要訊息,的確能讓孩子有所收穫;但學習單常常一種格式用到底,不是每一類的書籍都能適用,造成學生對閱讀學習單更加反感。
為了讓學生能像自己一樣享受閱讀的樂趣,進而真心喜愛閱讀,我採取的做法是,在班級布置一個閱讀區,每天的晨讀時光,師生都能靜靜閱讀喜愛的書,至於學習單就能免則免吧。
〈走出平面〉閱讀 不侷限書本
文/阿美(彰化縣)
「哇!老師,你出這樣的暑假閱讀作業,真是太讚了!」日昨,有家長打電話來給在國中任教的女兒。
原來她出的「閱讀作業」,並非看課外讀物寫心得,而是要學生去社區走走看看,藉此來認識自己居住的環境周遭,有哪些重要的設施、人文、風土、習俗……把印象深刻的「記錄」下來──可用紙筆,也可用相機或手機拍攝。
「這種活的閱讀作業,讓我們孩子能了解原來自己家鄉的風貌,居然擁有許多可貴的生活資源,是一種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之旅……」家長在電話中如此表示:「孩子在短短的三、兩天內,便發覺、挖掘社區裡的『寶藏』,充滿無限的欣喜,收穫不少呢!」
女兒說,這種「閱讀作業」,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學生走出書本,去探索自身相關的人、事、物,正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寫照,而且不需交紙本的心得報告,只要在下學期開學時,把自己所拍攝的照片或影片,與全班分享,相信屆時必有一番「盛況」吧!
這另類的閱讀作業,能讓學子快樂地學習,真是太棒了!
〈有看沒懂〉閱讀護照 更需家長關照
文/晴子(新北市)
學校發了一本閱讀護照,只要把日期、書名、語詞全記錄在表格裡,就可以一目瞭然知道孩子閱讀了多少書籍、學了多少語詞。孩子有成就感,父母看了也很安慰。
每天我看孩子拿著課外讀物翻來翻去、抄抄寫寫,好像很認真的樣子,覺得無比欣慰,後來才發現當中有很大的問題。
孩子抄了語詞上去,卻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抄的是什麼字,就算依樣畫葫蘆寫在表格裡,怎麼念、是什麼意思也不全然了解。
我這才發現重點不是他白紙黑字的記錄了什麼,而是我應該再一次跟他討論,藉由敘述與討論的過程才能了解孩子到底懂了多少,或是否誤解真意。
閱讀是一件好事。大量閱讀對孩子絕對有幫助。但照顧者和教師的帶領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除了營造好的閱讀環境,家長本身常閱讀、喜歡閱讀,用愉悅的心情與孩子討論書本內容、語詞意思、及生活應用,才能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
〈學生對策〉分工閱讀 只求交作業
文/Reena(台中市)
暑假作業中的閱讀心得是份量很重的課題,老師總是會拿出學校統一開出的漫長優良讀物名單,要我們從中挑選閱讀並化做文字感想,想當然滿腦子充滿「放假啦」、「玩樂去」的我們,當看到那羅列古今中外各色經典書籍的清單,想到一本本厚書襲來,就滿心抗拒退避三舍。
於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秉持同甘共苦的心情,暑假一開始三五好友就約出來分配閱讀流水線,你讀這本、我看這本;你解決這章,我攻略這章,再訂好看完書的時間與彙整交流的日期,務求將作業快速完成,以便投入暑假歡樂大軍。
如今想來,閱讀作業雖然繁重,但也讓我們認識許多好書,同時跟朋友互相合作討論書本內容,共同度過有意思的時光。
老師在開出閱讀名單時,如能先深入淺出介紹其中幾本書籍的內容跟含意,讓學生能在未看之前就提起興趣,閱讀更能變成一種樂事。或許在多年後,看到報章雜誌的某個句子,或他人口中的一句引用也能會心一笑,想起那個暑假,大家一起讀過並說過的好書!
〈老師用心〉讀書茶會 引出閱讀樂趣
文/王伶俐(台北市)
現今多數孩子都忙於補習,於是我設計了「讀書茶會」。每逢週休,作業總會有「本月共讀書目」。
一個月後,選定某天午休後,孩子依組別排好桌椅,各自帶一種零食與組員分享。茶會開始前,我先教導他們發表、質疑及提問應有的禮儀,並拋出3個開放性問題,由組員在小組內各自發表。
過程中,我邊為孩子倒茶,邊觀察彼此的互動。孩子邊吃、邊喝、邊聊、邊聽……討論結束,進入小組及個人分享的階段。此刻,我只當聆聽者,不發一言,不做任何評論。孩子在交叉提問、據理說明及相互討論之下,不需師長的老生常談,自行學會了做人處事應有的態度及原則,培養了表達能力,也增強了膽識與自信,他們的潛力是你我難以想像的。
實施一學期後,孩子嫌一個月共讀一本書,太慢了。一年後,我們參加了出版社舉辦的閱讀心得競賽,本班不僅榮獲冠軍,還獲得5千元的圖書禮券,用此經費添購了班級圖書。
別讓閱讀作業變成懲罰,唯有善用趣味性、思考性才能讓閱讀習慣綿延亙長。
〈陪伴共讀〉家長一起讀 不用費唇舌
文/羅惠姿(新竹市)
閱讀,應是一件喜悅的事。但任何開心的事,一旦逼迫或命令另一方要「持續」做下去,任誰都會不情願。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陪同共讀,缺乏沉浸書香世界的閱讀氛圍。
「爸媽叫我看書,但他們都在滑手機,我也想玩啊!」「我要打電動!才不要看書咧!」閱讀不成,孩子的專注力被3C產品扼殺,連親子關係也降到冰點。父母若能抽空陪伴孩子一起閱讀,而非一味要求孩子主動閱讀,情況是否會改善?低年級的孩子想像力無窮,父母可以用「念故事」的方式與他們互動;中年級要開始寫日記了,建議父母用「問問題」引導孩子多思考、多表達;高年級則要奠定起承轉合的寫作架構,用閱讀一篇文章取代一本書籍。閱讀好習慣一旦樹立,一週一次也行,但需持之以恆。國中以後,孩子幾乎都能夠獨立自主學習了。
萬事起頭都是艱辛的,只要跨出那一步,就會看見改變的力量。當父母樂意陪伴共讀,孩子拒絕閱讀的次數便會日漸減少。無論孩子或父母,都會從中有所收穫,然後閱讀「悅」快樂。
-
圖/陳佳蕙
-
圖/陳佳蕙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