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6
記者廖雪茹/專題報導
新竹縣政府推動地方文化館至今屆滿十年,經盤點全縣有一百餘處文化機構及設施,有十四個營運中的館舍,參與過地方文化館計畫,但面臨人力、經費與專業不足的考驗,需要克服與重新定位再出發。
面臨開放天數、配合自籌款比例等限制
文化部補助地方文化館有其條件,形成推展困境。縣府文化局藝文推廣科長李佩璇說,像是一年須開放三百天以上,就需要一定人力的支持才能做到;館舍建築須取得建照、使照才能提出申請;還有每案每年平均補助一、二十萬元,但須配合補助的自籌款,公有館舍為補助七成、自籌三年,私有館舍則是一比一,令人卻步。也因此,參與地方文化館計畫的館舍每年異動,部分甚至已停止運作,北埔鄉「鄧南光影像紀念館」由地主收回自營。
縣府文化局長張宜真表示,今年文化部地方文化館計畫,重點在於整合行銷推廣,七間申請的館舍中,縣史館、五峰鄉原住民族館、賽夏族矮人祭場文物館、張學良故居、尖石鄉原住民文化館、竹東鎮樹杞林文化館等為公有,僅老湖口天主堂文化館是私有。
文化局推青年進館 無薪實習效果有限
針對人力不足問題,文化局也首度試辦「青春永駐」青年進館計畫,協助館舍連結學校與社區資源,媒合大學生走進文化館。不過,礙於實習沒有薪水,加上招募時間較晚,今年僅媒合四名暑期實習的大學生進駐三個館舍。
文化局另舉辦館際交流、參訪、工作坊及訪視、諮詢、專家輔導與評量,協助提升服務品質。
仍有部份館舍建立品牌、經營出特色
張宜真表示,青年進館計畫只是起步,後續希望擴大辦理,透過專業導入、青年參與創意行動及館舍交流機制,建立新竹縣在地文化特色。
可喜的是部分館舍營運已逐漸上軌道,如橫山鄉好客好品希望工場以建立品牌和體驗活動,創造就業機會;關西鎮臺紅茶葉文化館透過專業文物導覽和音樂活動,經營出特色;竹東鎮蕭如松藝術園區設計多元化藝文課程,並融入社區活動來維持營運;篁城竹簾文化館的環保文創商品推陳出新,還有DIY體驗;芎林鄉紙寮窩造紙工坊則是結合親子DIY、走訪古道等推廣輕旅行,各具特色。
-
新竹縣關西鎮臺紅茶葉文化館珍藏許多茶業文物和老照片。(記者廖雪茹攝)
-
新竹縣自2008年開始推動地方文化館,橫山鄉好客好品希望工場建立「台灣水色」手作布包等品牌,創造就業機會。(記者廖雪茹攝)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