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1
〔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你知道嗎…清大校園曾是台灣義軍和日軍對峙的古戰場,十八尖山是北埔烈士姜紹祖的據點,台灣地圖竟是顆「瘦番薯」!新竹是台灣重要歷史舞台,清大扎根新竹強化在地連結,近年積極籌設清大文物館,透過珍貴文物真跡,「新竹—故事的舞台」特展帶領民眾從腳下的土地出發,一窺竹塹城的發展變遷與歷史紋理。
新竹市府舉辦的新竹三百博覽會剛結束,巧的是,清大將教授楊儒賓捐贈的一千多件歷史文物,也整理出相關書畫、文件,這是清大文物館籌備處成立後的第一個大型展覽,籌備處主任歷史研究所副教授馬孟晶指出,這批文物年代橫跨中國清朝、日治到民國時期,可佐證新竹三百年來重要文史發展,經她研究整理,即日起在清大旺宏館一樓的文物館展出,展期到十月底。
除用年表呈現新竹從王世傑開墾隆恩圳為起軸的三百年,也透過歷史事件來說明新竹的發歷史進程,更有清朝光緒四年的土地「丈單」,是現今的土地權狀登記圖,這些都可看到台灣地理位置的變更,書畫作品可看到士紳文人推廣傳統詩書畫的努力與成果。
想了解清朝甲午戰爭後的台灣地圖竟是「瘦番薯」,或想看劉銘傳的娟秀書法字體,還是想知道十八尖山為何成為台人浴血抗日的戰場,或一窺林占梅的「萬壑松」古琴,這裡可找到答案。
馬孟晶說,新竹三百年歷史精采,其地位甚至高過台北,與南部嘉義縣是北部、南部重要的行政地域,歡迎市民來清大走一趟,踩著文人的腳步,領略竹塹這座年輕有活力的古城文采。
-
一八九六年日本人在台灣所繪製的第一張地圖,有如「瘦番薯」。(記者洪美秀攝)
-
新竹從王世傑以來的三百年變化如何?清大正在展出竹塹城的變遷史。(記者洪美秀攝)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