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image-sizes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vhosts/i-tw.com.tw/httpdoc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ultimate-addons-for-gutenberg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vhosts/i-tw.com.tw/httpdoc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astra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var/www/vhosts/i-tw.com.tw/httpdoc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nxs_wpAddnEngine::$k is deprecated in /var/www/vhosts/i-tw.com.tw/httpdocs/wp-content/plugins/nxs-snap-pro-upgrade/nxs-snap-pro-upgrade.php on line 11
陳義芝/【垂釣童年】10之10【1950年代的童年】 - 洪水過後 – 我是在地人

陳義芝/【垂釣童年】10之10【1950年代的童年】 - 洪水過後

Booking.com

2018-08-28 ◎陳義芝 圖◎黃子欽

我兒時就讀的新港國小(彰化縣伸港鄉),創立於大正六年,公元1917年。洪流滾滾的「八七水災」過後,泥漿、殘瓦未及清理乾淨之際,我入了小學,那已是1950年代的尾聲了。

1950年代最鮮明的記憶,當然是水災。童年畫面是從那一場景清晰起來的。

一大早決堤的溪水就淹覆了村子,我被抱上村長紅磚房的屋頂避難,眼見附近的土埆厝不堪亂流沖擊浸泡,一間間相繼垮掉,豬隻貓狗和家具也在水中浮沉、漂動。鴨子能划水,一時三刻難不倒牠,不像旱雞嚇得嘎嘎叫,三兩下滅了頂。「天空彷彿決裂的堤奔騰出萬鈞的水量落在這個城市」,十年後小說家七等生寫的〈我愛黑眼珠〉那場洪水,我想或即是以「八七水災」為原型的。

大雨落在城市,也落在鄉下,當時台灣中部十三縣市都成災區,彰化受災最嚴重,水深幾達三公尺。大雨仍然下著,頭頂上的毛毯吸滿了雨水,大人奮臂頂出空隙讓小孩蹲坐其間。屋頂高出水面一尺多像一艘方舟,我第一次有了乘船的感覺。

那時,父親在大肚溪口的農場耕種,溪堤沖毀一千多公尺,耕地全完了,人也暫時斷了訊。傍晚,水退去大半,災民從屋頂上下來,慶幸村子有這棟磚房保命。雜貨店老闆捐出一筒米花給大家充飢,母親從水裡撈起兩條大黃瓜掰開讓孩子解渴解饞。

水井的水汙染了,霍亂開始流行。那年秋天,時時聽說有人嘔吐,有人腹瀉,有人急速死亡。政府一面發放麵粉、玉米粉、舊衣服等救濟物資,一面宣導注射霍亂疫苗。我不知疫苗是哪來的,也是美援嗎?隔個幾天就跑去衛生所打上一針,自覺是模範小學生,也無人告知可不可以這麼亂打。但幸好沒有不良反應就是了。

從人煙較密的泉州村搬到荒僻的溪底村,父親請人蓋了一戶竹編房,屋頂與牆面透風的縫隙用布條塞住,經不起海風吹掀的薄瓦用石塊綁上繩索拉住,石灰牆碰不得,一碰就裂。冬夜除了穿透保安林的風嚎,還有狗哭,鄰家相距數十、上百公尺,遠遠傳來的狗哭聲夾雜著哀慘的氣聲,令人發毛,我於是老想著路邊田央的墳塚,小廟暗黑處矗立的神明,以及大葉林中吊頸的死貓。

那時家人不說廁所,而說茅坑──確實是用香茅草圍搭而成的一個盛糞的坑,低頭看得到屎和蛆,家家戶戶都如此,傳說村人有踩空掉到坑裡的。那時小學的廁所也是同一型,五、六年級留校補習到晚上,最難堪的是碰上拉肚子,摸黑非得上大號不可,經常倒吸一口涼氣,擔心臭氣堆裡伸出一隻手來。回到家,屋內備有尿盆,只要晚上不解大便就沒心事了。阿盛〈廁所的故事〉描寫鄉下孩子在蔗田、溝邊就地解決排泄,用竹片、石塊揩屁股,確實是1950世代成長於窮鄉孩子的共同經驗。

我問過父母,種花生、芝麻、西瓜、蘆筍的旱地怎來的?早年,荒僻的村落,土地政策未上軌道,誰勤奮「墾荒」,誰就能弄到幾分地。1950年代末,父親已超過五十歲,他自行從木麻黃、合歡林中開墾出來的地只有一、二分,另外三、四分坡地是買來的,合共五、六分,不到兩千坪,要養活一家八口,非常吃力。假日,孩子一起下田,主要的工作是提鉛桶從河溝取水澆灌,一次提兩桶,沿途免不了潑掉半桶,直接注入沙地的有限。日頭曝曬過的沙地無饜地張著大嘴,彷彿永遠濕不透似地。西瓜原該種在溪床,引水才方便,種在山坡地,是「逆天行事」,事倍功半,父親不得不雇工幫忙。出不起工錢怎麼辦?就只能約定將收成的瓜果對半分。我記得紅瓤西瓜切開來顏色並不鮮豔,偏粉紅帶白,不甜,賣不出什麼好價錢。那時,農業改良的技術尚未引進,香瓜的滋味像大黃瓜,難得碰到一個香甜的;芝麻蒴果癟癟地沒太多籽,只能提到街上油行換幾瓶麻油;枯乾的花生莖從土裡拔起並不保證有纍纍果實,往往一片地六個麻袋裝不滿。收成的花生堆在屋內輕易長出霉粉,麻袋一搬動,粉塵即四處飛揚。更難以抹去的記憶是:鄰居半夜遭惡賊敲開門,反綁雙手,一屋子花生被搬光,第二天掙脫後他手上的血痕,我彷彿曾親自看見過。

母親沒受什麼學校教育,但能將她童年從家中長輩聽來的「巧、奇、冤」故事,轉述給孩子。黑夜海風呼嘯的村落,我蒙住眼瑟縮在床上,腦子不斷出現那些野獸報恩、精怪尋仇的場景,如真似夢。

旱地作物雖然耐旱,仍缺不得灌溉水,枯水季一旦上游截水,下游就要人命,爭鬥、群毆多半是為搶水。據說一個月色半明的晚上,大肚溪兩岸人馬在溪床狠打了一架,有人斷臂、有人瘸腿,頭上纏著紗布,脖子掛著吊帶……那時,百姓爭執未必訴諸法律,警察管不到的事情不少,人民也不期望法律一定可以討還公道。生存的縫隙很窄,人走的路同樣那一條,輕易被堵住或絆倒。

1960年代初,蘆筍、洋菇的栽種法引進溪底村,有人下鄉收購,製成罐頭食品外銷。蘆筍種子價格跟著昂貴起來,父親決定自行採收莖稈上的紅色漿果,浸泡在水裡,搓去像塗了蠟一樣發亮的果皮,然後在水泥地上曬乾。夏天,太陽火燙,陽光直射的水泥地如一具熱鍋,父親傾全力收穫的蘆筍籽一不小心都燙熟了,少許不死的種子在苗圃中剛長成,月黑風高之夜又被人盜挖一空,地上只殘留了兩條車輪痕跡,此外別無線索。

小學四年級時我曾拿一小瓶蘆筍種子送老師,那時老師薪資菲薄比不上一個泥水工,至今我還記得老師收下時的驚喜表情。那時種洋菇也吃香,不知父親從何得到菌絲,也許有農會的人幫忙吧。他租了村子裡兩間閒置的草寮,搭了竹編的層架,鋪上混和了稻草的泥土做洋菇基床,草寮中充滿潮濕土腥及醱酵的氣味。我放學後每天背著手動氣壓式噴水器為菇床噴水,漸漸地率先冒土的洋菇像黑色天幕現出星點一般。眼看採收的季節來臨,不料草寮竟起火了。也許是有人蓄意縱火,也可能只是夜行路過的人無意中丟了一根菸頭。軋水機抽水滅火的速度太慢,火勢愈燃愈烈,終於付之一炬。大火夜半發生,我在人聲喧譁中驚醒,站在自家院子茫茫然遙望百餘公尺外通紅的火場,記憶就停格在那一刻。母親一直懷疑竹林邊上那家人嫌疑大,先是省籍隔閡心存芥蒂,復因對方一隻母雞走失,雙方爭吵過,但我實不願相信有人這麼忍心。

父親栽種蘆筍、洋菇,在當年算是先鋒部隊,只怪運氣不佳,沒能發跡,但對一個軍中退伍的老兵而言,那一顆開發試探的心已夠神奇。「老歲仔!」村裡人背地裡稱呼父親老頭子,沒有用上「老猴」,可見父親的人緣尚可。倒是鄰校的頑童,當我上學騎車經過,有時會戲弄地叫我「阿山仔──豬」,不過等我向他們老師反應過後,這情事就不再發生,我也從來沒有被霸凌的感覺。「阿山仔──」後來寫入我多首詩中,阿山仔指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外省人。儘管生存艱辛,1958年彰化大肚溪的保安林,畢竟住下了七、八個退伍軍人,光棍就地取了妻,變成七、八個家庭,安了家,落了戶:

「阿山仔──」

台灣光復十三年了

一群老兵退了伍,洪荒落戶

「阿山仔──」娶同村河洛妻

建草寮,闢地,養豬,生孩子

在無知的海濱他們終歸於隱

沒有節育措施的年代,很多家庭都生六、七個小孩,養一大家人負擔沉重,通常能不餓著就好。「孔融讓梨」的故事,特別切合當年生活教育所需,因為一個梨子必須全家人分著吃,渴望吃到而肯讓出的那份心,是值得鼓勵的。時至今日,一般孩子很難想像只能分嘗到一小片梨的景況。

當年在鄉下,母雞孵不出的臭蛋也捨不得丟,即使是未能孵化的死胎,也當蛋白質進補。有一年冬天,屋簷下掛出一排肉色通紅的醃雞,原來發生了雞瘟,眼看著一隻接一隻搖搖晃晃沒來由地倒下,不及放血就死了,父親迅速宰殺,一律用醃臘肉的做法,製成了年菜。辛香料醃漬後又用煙熏過,略無異樣地好吃,完全顧不了衛不衛生的問題。

除了養雞,也養鴨、養鵝、養豬。摘地瓜葉、煮地瓜藤,和上粗糠或豆餅餵豬;雨後撿拾肥大的蝸牛餵鴨;捉一堆蚯蚓餵小雞。河溝摸河蜆,田裡釣青蛙,起個土窯烤地瓜……也都是年幼就能上手的粗活。

若想學大人抽菸,就砍一截中空的乾絲瓜藤點上火;想吃甘蔗,就追著載運甘蔗的牛車,在後頭抽拉。「猴囝仔!」趕車的大人並不太在意,只要甘蔗車的綑繩不被扯鬆脫,情願讓孩子嘗嘗甜頭,口中喝斥一聲只是應應景而已。

院子裡的番石榴,不待黃熟就被摘下吃了,常有痾不出大便的孩子在野地急得大哭。颱風打下的青木瓜,母親擦成絲托上麵粉炸成油果子當零嘴;酸澀的桑椹不討喜,倒是桑葉煮水充當清涼飲料別有風味。苦楝子最沒用,捏在手上、落在地上,都嫌它臭烘烘。

洪水過後,同學口袋裝來顯靈的張玉姑神像卡片,我記得是彩色的,也許比紙牌大一點,或許就像現在NBA球星卡一樣。張玉姑原是一位溺水的女子,八七水災過後出現顯靈事蹟,村人生病禱問偶然神奇康復,一傳十、十傳百,在溪口重建了小廟,香客蜂擁而來,甚至包了遊覽車,直到政府下令禁止。

洪水過後,我開始了小學生活。泉州村救命的屋頂以及溪底村庇護我七年之久的竹編房,都像是我人生前期的方舟一樣。那時我並不知二十年後、三十年後、五十年後,仍能一再回鄉探尋,哪怕與「彰濱工業區」毗鄰的「和興工業區」已霸占從前父親養護出的耕地,通往耕地的道路已被工廠圍牆阻斷,無從辨認;架在河岸邊的「李更全雜貨店」閉門荒棄久矣。

今天春天,同學相聚於創校逾百年的母校,伸港鄉長之子曾國貴陪我重訪舊厝,有一識得的老鄰居略提了幾個村人下落:姚考上了郵差,李在醫院當警衛,柯被火車輾斃,曹遠去南部入贅一農婦家,楊因腳爛住進療養院。說不清究竟是什麼況味,洪水過後兩代人的時光埋成一個記憶的塚。

  • 圖◎黃子欽

    圖◎黃子欽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

Booking.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