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城 #宜蘭 #中時電子報
中國時報【胡健森╱宜蘭報導】
頭城老街一度是蘭陽平原最繁華的商業區,但隨著時代社會變遷及地貌變化,老街變得平淡沒落,只留下老街遺跡及周邊的紅磚屋仍在無言地訴說著當年的歷史,頭城鎮公所規畫添加新元素,以頭城四大文人所留下的作品,設計轉化為藝術裝置,讓老街呈現不同的風貌卻又不會因此失去老街的原味。
位於頭城鎮盧宅前的池塘,是清代頭圍港內港的遺址,當年商船可直接在此上下船、卸運貨物,也造就了鄰近繁華的商業街道,但隨著河道淤積、地貌改變及運輸通路重心的移轉,頭圍港逐漸失去功能性,至今只剩下一個埤塘,緊鄰的商業街道繁華不再,成了今日供遊客尋幽探訪的頭城老街。
頭城老街主要以「南門福德祠」與「北門福德祠」之間長約500公尺的街道為範圍,老街兩側仍保有許多門面完整的建物,細看講究的雕工、建材,可以想像當年大商人的豪氣模樣。
頭城鎮公所表示,頭城鎮有「開蘭第一城」之稱譽,早年文風鼎盛、名家輩出,其中楊乾鐘、康懷、盧纘祥、李榮春則並列為頭城四大文人,這些先人留下來的作品,也正是讓頭城老街重生的最佳素材,更已陸續完成文學巷、書法牆、拓碑區等裝置藝術作品,讓老街在納入現代元素的同時,卻不會失去古意,還能展示頭城的文風。
但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的限制,老街也有部分老建物的內部早已殘破不堪,卻是無從處理,鎮公所希望縣府、文化部能出面協助,吸引更多人投入、參與頭城老街的重生計畫。
報導來源:中時電子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