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麻里 #台東 #自由時報
2019-06-13
〔記者張存薇/台東報導〕又圓又大的翻車魚因為全身可食用而受饕客喜愛,但其中一種「翻車魨」在二○一五年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列入濱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易危等級魚種」,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與日本長崎大學合作,試圖透過花東兩縣漁港調查、「標識放流」,了解翻車魚的體長、種類,也希望解開洄游路徑、繁殖區域等生態資料之謎,以建立完整的基礎族群資料,作為未來漁業資源評估參考依據。
建立完整族群資料 漁業資源評估參考
翻車魨為現有最大的真骨魚類,廣泛分布於溫帶與熱帶海域,台灣東部海域以延繩釣、鏢旗魚、流刺網與定置網等漁法為主,最重可達兩公噸,因為包括皮、肉及腸都可食用,深獲消費者喜愛,今年五月太麻里漁民還抓到兩百八十公斤曼波魚,賣了三萬多元好價錢。
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江偉全指出,俗稱翻車魚、曼波魚的翻車魨有五種,包括翻車魨、花紋翻車魨、假面翻車魨、矛尾翻車魨及斑點長翻車魨,其中翻車魨被國際列為易危物種、矛尾翻車魨則雖列無危等級,但仍須持續觀察注意。
他進一步說,翻車魚捕獲量高,台灣卻沒有相關生態與族群特徵研究資料,因此希望及早建立,所以與日本長崎大學合作標識放流,去年曾標識放流兩尾翻車魨,其中一尾發報器在花蓮七星潭脫落、一尾則往南中國海游去,今年五月亦在三仙台定置漁網標識放流一尾矛尾翻車魨,一開始往北游去,約兩百天後發報器脫落才能進一步追蹤牠的狀況。
<p>新港魚市場偶爾可見到翻車魚待價而沽。(記者張存薇攝)</p>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