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世界微光 照片提供/陳榮福
1968年,4個阿美族家庭來到馬來西亞砂拉越州(Sarawak)熱帶雨林的伊班族(Iban)村落,是台灣史上第一批海外宣教士,其中一對夫婦就是出身台東馬蘭村落的陳榮福(Parac Pawtawan)與關山醫院護士黃秀英。
「我牽著3歲的女兒,秀英則抱著7個月大的兒子,坐著飛往馬來西亞第二大城詩巫(Sibu)的班機。從高空中往下望,彎彎曲曲的大河夾雜在整片原始綠色森林裡,稀稀疏疏的村落散布其間,我們知道,這些村落就是伊班族的『長屋』……」這就是陳榮福對伊班族最初的記憶。
〈雨林生活〉一座長屋 等於一座部落
砂拉越州有20多種原住民,伊班族是人數最多的原住民,占全州四分之一,相當於當地華人的比例;不同的是,華人大多住在首都古晉市(Kuching),伊班族則世代散居於熱帶雨林的河邊,住在當地高腳建築「長屋」裡;一座長屋,等於一座部落,可住一百多人,居民多有親戚關係。
伊班語和阿美族語相近,學習半年後,陳榮福已可在伊班部落自然對話,跟著伊班人打赤腳、乘長舟,兩年後,也在此迎接第三個孩子誕生。「當時我們住在民都魯(Bintulu)區,周圍都是樹林,有時猴子會偷走曬在外面的衣服,當地俗稱『四腳蛇』的巨蜥也常來偷吃雞和雞蛋,而大部分伊班長屋都很遙遠,即使搭乘快艇,最遠的單程就需3小時,因此每當我外出,妻兒在家都很容易擔驚受怕。」尤其旱季水位低,盤據河床的巨大樹根容易導致觸礁,還有河中的鱷魚、岸邊的蟒蛇,只要宣教士沒有按預定時間返家,遇害的機率很高。
「有一次返家路上,船突然引擎故障,只能人力划槳,但划半小時我就沒力了。」眼看天色越來越暗,又起大霧,陳榮福不禁緊張起來:「我無法分辨方向,決定停在原地等待救援,其實,光是身處原始叢林,夜裡一個人在河道上就是非常危險的。」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手上的錶指著九點,而九點已是大部分長屋居民的就寢時間,仍無船隻經過,他只好在船上過夜。「叢林有很多夜行性動物,四處都是奇怪的聲音,我一直疑神疑鬼、自己嚇自己。只要一聽到聲響,我就拿起短刀和小斧,一下看後頭,一下看水面,怕被鱷魚攻擊,偶爾還會聽到宛如人痛苦呻吟或咳嗽的聲音,整夜無法入睡。」直到天色漸亮,才被路過的船隻發現。
〈河上救護車〉化身司機、律師和醫護人員
陳榮福的快艇,除了載著他往來長屋之間,也是河上的「救護車」。當時,民都魯區沒有學校、警察局和衛生所,每次拜訪長屋,陳榮福都會攜帶簡單的醫療箱,有時也要化身助產士,提供醫務協助。
「有天,我們剛抵河邊,就聽到長屋內傳出哭聲,原來是一個小孩生病發高燒、臉色蒼白,幾個婦女圍在旁邊哭泣。」陳榮福一行人快步上前,看見小孩全身痙攣、嘴巴緊閉,趕緊壓住小孩下巴,勉強讓他吞下一點六神水,又將肥皂削成指頭大小,塞進孩子肛門,「這時候,不知道哪裡來的一群孩子,圍在我身旁湊熱鬧,趕也趕不走,過了幾分鐘,生病的小孩開始掙扎,見他要排便,我馬上鬆手,說時遲那時快,『轟!』一聲肚裡的髒東西全部傾瀉而出,一群趴在草蓆上的孩子因來不及躲開,被這些穢物噴得滿臉都是,頓時放聲尖叫,衝往河邊沖洗……」小孩開始退燒,媽媽開心地抱起孩子,而兩個坐在一旁的男子,看到小孩恢復,就收拾東西走了,「原來他們是巫師,已經花了兩天想醫好這個孩子,但都徒勞無功。」
之後,陳榮福成了最受歡迎的訪客,但他深知這個偏遠部落的醫療極限:「我的醫藥箱可以應付簡單疾病,可是遇上重傷和急性重病,就需要快艇送到市區急救。」無論颳風下午,還是深夜三、四點,都得全天候待命,居民一有需求,他就變身使命必達的司機。
「有次將一位命在旦夕的伊班人緊急送醫,但途中他就過世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將他送到醫院,確認正式死亡,再送回長屋。在長途奔波與炎熱的氣候下,遺體在返程就開始散發濃厚的臭味,我們也只能忍耐,送他回到家人的懷抱。」
〈當文明入侵〉大河生變 居民受害
1980年,民都魯開始發展,有了碼頭、石油提煉廠和通往詩巫的公路,大量工廠和勞工進駐,但砂拉越的原始森林,生物漸漸減少,濫砍濫伐造成的土石流汙染了大河水質,影響依賴大河生活的伊班居民。
「當社會開始變遷,原本生活簡單的伊班人一個個便宜變賣祖產,前往大都會工作,遇到不少問題。看見近似台灣原住民的狀況發生在這熱帶雨林裡的部落,讓我很痛心。」他們當起伊班人的法律顧問,維護居民面臨各種狀況的權益,但力量仍非常有限。
長駐12年,陳榮福夫婦的永久居留證申請被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政權駁回,回台後,在台北服務離鄉背井討生活的原住民,處理勞資糾紛、工作住宿等問題,不過,心中仍有個地方惦念著砂拉越,相繼寫下《打赤腳的宣教士》、《認識北婆羅洲──砂拉越、沙巴各民族文化論述》等著作。
-
伊班族婦女在河邊洗衣。
-
伊班族居民多乘坐長舟來往。
-
陳榮福的寶貝快艇,也是當時的水上「救護車」。
-
陳榮福與黃秀英夫婦帶著兩個小孩搬到砂拉越雨林,又在當地迎接第三個孩子誕生。
-
砂拉越首都古晉(Kuching)半數居民是華人。
-
伊班族長屋沿水而建,居民生活依賴大河。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