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鎮 #桃園 #自由時報
2019-07-10
〔記者許倬勛/平鎮報導〕武館內檀香裊繞、陽光從窗戶斜射,牆上擺掛的一排獅頭綻放著刺眼光芒,有的威風凜凜、有的滑稽可愛。這些獅頭作品全出自劉文珍之手,五十年來他堅持古法製作,獅頭裡隱藏金木水火土五行,他說,自己既是拳師也是匠師,褪下表演者身分,積極提倡客家獅藝,希望傳統工藝能永續流傳。
積極提倡客家獅藝 盼永續流傳
七十一歲的劉文珍自小務農,農閒時常到廟埕看人練武、舞獅起了興趣,於是哀求父母讓他拜師學藝,想不到就此與「流民拳」、客家獅藝結下不解之緣。
「客家獅又名『盒仔獅』,與節慶表演常見的廣東獅不同,是硬底子的武館獅。」劉文珍說,客家獅以木造而成,獅頭重達卅公斤,舞獅人得一手控制獅口開闔、一手支撐獅頭,考驗表演者的武術根基,因操作辛苦、難練難上手,相較造型華麗、動作花俏的舞台獅(廣東獅),演出機會較少,加上做工繁瑣耗時,導致客家獅文化逐漸凋零。
作為碩果僅存的流民拳師與客家獅工匠,劉文珍自認肩負傳承使命,除在武館收徒,也到各級學校教拳、傳授獅頭工藝。
到各校教流民拳、傳授獅頭工藝
他說,製作客家獅頭有六個步驟,分別為:塑模、刻模、裱褙、木作、彩繪、裝飾,過程為以沙土為模填入木箱,夯實烘乾後,用白膠糊貼五至七層牛皮紙或紗布,釘上木製的上下顎,即完成獅頭初胚,等待彩繪上色。
劉文珍說,獅子象徵兇猛威風,傳統匠師會在獅頭上繪製八卦、太極等圖樣,代表馴服獸性,獅頭常見的「王」字則代表皇帝欽封,獅面、獅被常用象徵五行的白、紅、青、黑、黃,客家族群還會在獅頰點綴桐花。而如今時代變遷,匠師不受限制,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大眾也更能接受。
劉文珍:獅頭藝術高 會堅持下去
劉文珍說,舞獅陣過去被當作趨吉避凶或節令慶典的表演,事實上獅頭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他甘願為這項技藝堅持下去,會教到不能教、做到不能動為止。
<p>劉文珍說,青面獅外表凶狠,象徵「武獅」,表演者須練就好功夫才有資格舞弄。(記者許倬勛攝)</p> <p>製作客家獅頭須以沙土為模填入木箱,夯實烘乾後,以白膠糊貼五至七層牛皮紙或紗布。(記者許倬勛攝)</p>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