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圍鄉古亭國小辦理「媒體識讀教育,影視教學計畫」,讓學生化身電視台記者,拿起專業攝影機,到鄉內古色古香的永惠廟當記者,訪談當地耆老。(記者林敬倫攝)
〔記者林敬倫/宜蘭報導〕宜蘭縣壯圍鄉古亭國小今天讓學生們化身電視台記者,採訪家鄉故事,其中,壯圍永惠廟的85歲「「粿公」」詹榮留,製作紅龜粿用料純天然,學生們除了用鏡頭紀錄下「「粿公」」照顧身障家人的立志人生故事,也捲起袖子傳承他的手藝,體驗家鄉人文風情。
壯圍鄉古亭國小推動「媒體識讀教育,影視教學計畫」,讓學生擔任電視台記者,拿起專業攝影機,採訪鄉內古色古香的永惠廟,訪談當地耆老,最吸引學生注目的,莫過於在廟裡服務,一生都在家鄉做紅龜粿的「粿」公詹榮留。
詹榮留年過8旬仍不得閒,妻子、長子、長媳與長女都智能障礙,因為領取些許身障津貼,不符中低收入戶資格,家裡食指浩繁、入不敷出,仰賴詹榮留做粿、輾米、幫農、打工撐起家計,但他樂觀面對人生,為廟宇、香客做粿,只收工本費,外地客向他買,也都較市面上的便宜,在地方上佳評如潮。
學生們今天採訪「粿公」,詹榮留捲起袖子,開始傳授做粿的秘訣,他說,做粿最重要的,就是打好米漿後,必須將米漿徹底壓乾,這樣粿才會吃起來Q彈、緊實、有嚼勁。
「我一生都在做粿!」詹榮留說,他做的粿是長久以來經驗的累積,都是小時候母親傳承下來的功夫,幾乎人人都稱讚好吃,他自己也頗具信心。
學生們拍著「粿公」學做粿,體驗在地傳統人無風情。古亭國小校長黃賜福說,永惠廟奉祀主神開漳聖王,此地居民多漳洲人,開漳聖王是地方神,香火鼎盛, 開漳聖王文化是歷史留給壯圍重要文化遺產,他才會讓學生進一步採訪挖掘。
黃賜福說,透過採訪,要讓學生們學習到,敬宗祭祖、緬懷先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觀念,也是建構家庭教育重要的基石,透過指導小朋友進行永惠廟的鄉野調查、耆老訪談及媒體記錄,能夠讓小朋友更加熱愛鄉土,進一步為在地的文化作傳承,具深厚的教育意義!
壯圍永惠廟的85歲「粿公」詹榮留(左),他製作的紅龜粿,用料純天然,學生們除用鏡頭紀錄下粿公照顧身障家人的立志人生故事,也捲起袖子傳承手藝。(記者林敬倫攝)
壯圍永惠廟的85歲粿公詹榮留(左)捲起袖子傳承他的做粿手藝,讓小朋友體驗家鄉人文風情。(記者林敬倫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