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台灣菸酒公司與菸農全面終止契作,末代菸田採收後,台灣菸葉產業走入歷史。(陳志鵬老師提供)
〔記者蘇福男/高雄報導〕行政院離菸政策拍板定案,台灣菸酒公司今年最後一次採購國產菸葉,曾為台灣經濟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綠色黃金」菸草,從此「退位」走入歷史。
專研台灣菸業產業史、「台灣的菸業」一書作者-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長洪馨蘭指出,菸草從領取種子栽種到採收、收購,全由國家嚴格控管,除非在產區,原料菸葉不可能出現在一般市場,堪稱是「最神秘的作物」,而在統治者眼中,菸草可說是一本萬利的「綠色黃金」。
1887年清光緒年間台灣巡撫劉銘傳,就在台北設立「釐金總局」,規定台灣各港口進口原料菸葉或煙品都需抽釐(徵稅),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更以軍事力量,嚴格執行菸草課稅。
日人先計畫性清查台灣各地菸草種植現況,之後進行適地調查,透過對自然與人文調查,圈選適合專賣菸草種植的地點,從此開啟「台灣菸作許可制」,首批許可名單計有菸農362人、菸田156甲。
洪馨蘭說,所謂許可制,就是由政府嚴格控管菸草種植品種、過程及總量,從領種開始,包括施用的肥料、栽種株數、間距等,均由政府派駐各菸區的輔導員嚴格清點,依照規定,菸農不得種植非規定品種,且為目視可見,清點菸田時期的標牌插立高度需2公尺以上,清楚載明種植者姓名、許可號碼、種植區行數、株數、檢查日期等資料。
台灣的專賣事業始於1897年的鴉片專賣,後來基於事權統一、方便管理考量,1901年成立「台灣總督府專賣局」,主掌鴉片、食鹽、樟腦等重要民生物資的生產配銷大權,菸草也在1905年納入專賣制度,二次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專賣制度,直到2002年取消「菸酒專賣條例」,公賣局改制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台灣的百年專賣制度才畫下句點。
前台灣省議員、諮議長余玲雅指出,民國51年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收益佔省府歲收逾54%,其中,菸類收益即佔公賣收益63%,菸草對台灣經濟的貢獻度功不可沒。
日治末期台灣原有宜蘭、台中、嘉義、屏東、花蓮等五大菸草產區,國民政府也延續發展,由於台灣夏季雨水、颱風多,不得不選擇栽植「秋菸」,但宜蘭菸區因冬季易受東北季風侵襲,不適合栽植秋菸,而於1962年遭裁撤。
1969年全台種菸面積近1萬2000公頃,耕戶9200多戶,菸農至少有2萬人,菸農組織「台灣省菸葉菸草耕種事業改進社」地位舉足輕重,在歷屆選舉成為各方勢力拉攏的對象。
但1980年代受國際菸草貿易自由化衝擊,公賣局決定減少菸田面積,1987年台灣開放菸酒進口,國產菸市占率一路下滑,1997年「菸害防制法」上路,禁菸場所逐漸擴大,台產菸業產業一厥不振。
2001年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公賣局辦理最後1年原料菸葉收購,全台種菸總面積剩2196公頃,台灣百年專賣制度正式結束,去年財政部確定不再收購國產菸葉,今年3月,台灣菸酒公司與菸農全面終止契作,末代菸田採收後,台灣菸葉產業終於走入歷史。
-
除非在產區,原料菸葉昔日不可能出現在一般市場,堪稱是「最神秘的作物」。(陳志鵬老師提供)
-
「綠色黃金」菸草,曾為台灣經濟發展立下汗馬功勞。(記者蘇福男攝)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