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華山基金會昨天為十八位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的阿公阿嬤舉辦配對聯誼,盛裝帶著玫瑰花,到富里鄉瑞舞丹大戲院看電影。瑞舞丹大戲院已有五十四年歷史,第四代陳威僑對老戲院有一份無法割捨的情感,還有想方設法,務必要讓戲院活化的使命感。
「那一天,阿公告訴我,戲院要關門了!」那是一九八九年的春節,花蓮最南邊的富里鄉瑞舞丹大戲院,最後一部夜場電影《黑道情》播映完畢,戲院負責人陳金煥牽著孫子陳威僑的手走下樓梯、關上戲院大門。
陳威僑說,當時小學六年級的他,並不懂戲院「關門」是什麼意思。此後,老戲院閒置廿五年,三年前陳威僑回家,發現老戲院依舊完好「凍齡」,最大功臣是兩位叔叔陳享榮、陳灶榮,至今住在老戲院旁,分別經營雜貨店、碾米廠。他說「若不是叔叔固定在照顧老房子,戲院不會保存這麼好」。
第四代陳威僑 每月一天「放電影」
陳威僑是瑞舞丹戲院的第四代,二○一四年十月起,他再度打開戲院的木造大門。在高雄當平凡上班族的他,懷抱對老戲院的一份感情,他在臉書建立粉絲頁,每月從高雄回富里一天「放電影」,免票入場,並接受各單位的播映活動預約。陳威僑認為,戲院是他的家,而這個家最特別的就是有一個「超級大客廳」,認識的、不認識的朋友都可以來坐坐。
走進瑞舞丹戲院就像坐上時光機,放映廳位於二樓,挑高劇院二樓座位可容四百八十人、樓中樓的三樓約二百人,五十年前打造的檜木長條椅、舞台及木造屋頂古早味十足。陳威僑說,他聽長輩提及,最多一場有一千個觀眾、走道都坐滿了。
陳威僑說,早年沒有電視機的年代,八百六十多間戲院曾遍及全台各鄉鎮,而瑞舞丹戲院是他曾祖父陳友德興建、一九六二年起營業,之後第二代陳金煥接手。他說,早期戲院播放台語電影之外,還有歌仔戲班、馬戲團表演,舞台還可吊鋼絲,聲光效果十足;然而,戲院至後期不堪虧損,一九八九年歇業。
維持老面貌 不忍改成民宿、餐廳
配合華山基金會舉辦阿公阿嬤辦配對聯誼「告別孤單!懷舊戲院趴」活動,陳威僑昨天特地回富里鄉,為阿公阿嬤播放瓊瑤電影「我是一片雲」,播完電影之後他收拾器材,看著空曠播映廳心情有些「寂寞」。他說,許多人建議「開民宿、改成餐廳」,但他想維持戲院最古早的面貌,因為「這裡是家,是他成長的地方」。他說,戲院歇業後要重新營業不容易,木造戲院「光是消防安檢就通不過」,售票收入也是一大問題,當中最最困難的是,所有事情「只有他一人單打獨鬥」,如何活化他還在思考。
他吐露,對戲院有一份期待,但百廢待舉、萬事起頭難,所以「他每一期彩券都有買」,他希望有一天「老天賞他一個機會、給老戲院一個機會」。
-
戲院售票亭上方的看板,還維持在1989年的春節關門那一天。(記者花孟璟攝)
-
瑞舞丹戲院「立面」在2011年時曾有變動,50多年歷史的「瑞舞丹大戲院」招牌仍保存。(記者花孟璟攝)
-
戲院有陳威僑的童年回憶,他在2014年重返老戲院「開門」,不定期舉辦播映活動,希望戲院重新活化起來。 (記者花孟璟攝)
-
曲終人散的瑞舞丹大戲院,第四代的陳威僑放映完畢收拾器材,看到放映聽從熱鬧變安靜,感受自是不同。(記者花孟璟攝)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