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 #台北 #自由時報
2019-05-13
記者黃佩君/專題報導
「民以食為天」,自2002年以來,台灣餐飲業產值年年成長,今年也可望再創新高,可說是台灣的「不敗產業」,即使製造業之王積體電路也無法保持此紀錄。不過,餐飲業家數每年成長3%以上,去年已高達14萬家,「僧多粥少」讓業者兩樣情;近年餐館、飲料店成長幅度驚人,餐飲攤販業則逐年下滑。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台灣餐飲業卻屹立不搖,過去17年來,餐飲業營業額增幅最小是2002年的0.05%,其次是2009年0.5%,其餘年度都有2%到4%成長,2010、2011年更分別成長7.6%及8.4%,2018年也成長4.6%。
餐飲業者逐年增加 咖啡館成長最快
不過,餐飲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根據財政部統計,過去5年餐飲業家數逐年增加,自2014年的11萬7,304家增至2018年的14萬1,823家,每年成長率都在3%至6%之間,遠高於整體產業的1.5%到2%。
各業別中,近5年家數成長最快的是咖啡館,由於小型街邊連鎖店如路易莎、CAMA等興起,自2014到2016每年都有雙位數成長,近年成長率也不低於7%;其次則是餐館業與冷熱飲店,5年來家數成長分別為6%~9%及6%~10%。
至於傳統庶民美食餐飲攤販業,近5年家數逐漸下滑,減幅1%~6%,營業額也多為衰退,僅2016年成長0.13%。
飲料店年均銷售331萬 快追平餐館
若觀察銷售額,餐館平均每年銷售額390萬元最高,近幾年銷售額均成長5%~11%。小本經營的飲料店銷售額也不遜色,近幾年成長9%~30%不等,以2016年成長3成最驚人;平均銷售額則自2015年的270萬元增至2017年的331萬元,幾乎快要追平餐館的銷售額。
至於攤販業,平均每年銷售額95萬~96.6萬元,雖然人力等成本與飲料店差不多,但平均營業額僅飲料店的3成。因此,餐飲業「頭家」兩樣情,攤販業者幾乎異口同聲表示「越來越差」,感受不到餐飲成長或經濟景氣好轉。
攤販不增反減 頭家兩樣情
台北萬華30年老店「藍居餛飩麵」的老闆娘高子君就說,外界都說去年景氣好,整條街的攤販、小吃都覺得「一年比一年差、越來越沒人」,只能堅持用料新鮮實在來鞏固客人;但瓦斯、電費負擔越來越大,「瓦斯有點叫不動,從一桶4、500元漲到7、800元」,如果菜價又有波動,就非常難賺到錢。
基隆有記蔥抓餅的梁姓老闆也說,攤販業利潤本來就較薄,有15%~20%就很不錯;但攤位租金、瓦斯等成本越來越高,且攤販「視同繳稅」的罰單也得開越兇,「過去可以靠不繳租金、不繳稅的灰色地帶越來越少,開一張單把一天賺的錢都吃掉」,他已經做5年多的生意,但近期也萌生退意。
餐飲業家數統計
台灣餐飲業營業額年增率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