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4
〔記者黃淑莉/雲林報導〕雲林古坑是國內重要竹筍產區之一,早年更有竹筍王國美譽,桂林社區為找回社區傳統產業,在雲林科技大學輔導之下循古法重建筍寮,裡面有用竹子及土製的筍灶、筍圈,社區長輩用傳統材火燒灶煮筍、壓水分、曬乾等方式製作筍干。
主要經濟作物麻竹筍
桂林村長黃煌儀指出,桂林早年種很多麻竹及桂竹,當年命名的老村幹事住的聚落周圍整片桂竹,即以「桂竹成林」命名為桂林村,但村民以麻竹筍為主要經濟作物,把麻竹筍加工製成筍干。
桂林村民說,麻竹筍是老天爺送給山區村民的禮物,早年山區交通不便又沒有冰箱,竹筍收成後在筍寮裡用大灶煮熟,撈起後放在竹圈裡壓乾水份,最後再用日曬成筍干,可以保存很久。
雲科大協助製作筍干
黃煌儀表示,桂林麻竹面積廣大,麻竹筍干是地方重要產業,只要筍園就有筍寮,筍農為方便採收、節省時間,收成期幾乎都以筍寮為家,清晨三、四點起床到竹林割筍,天色微亮再把筍子挑回筍寮,放進筍灶裡煮,隨即又去割筍,來回好幾趟,竹筍全部煮好已半夜。
黃煌儀說,隨著時代進步及竹筍價格下跌,農民改種柑橘及果樹,竹筍產業沒落,直到這幾年筍價回升,當年在筍寮裡割筍、涮筍、壓筍圈、曬筍干景象引起注意,為找回地方筍干產業,雲林科技大學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團隊進駐協助社區。
取形命名黃金山魷魚
桂林重建的筍寮位在桂林三號步道途中人猴走溪旁,土地是由黃煌儀提供,由社區在地師傅、前社區理事長徐勝榮及葉相宏依古法重建,筍灶是用竹子加土做出,由於曬乾的筍乾外形很像魷魚,社區特別命名為「黃金山魷魚」,希望能再創桂林竹筍產業新風貌。
-
真的很像魷魚,古坑桂林社區把社區特產筍干命名為「黃金山魷魚」。(記者黃淑莉翻攝)
-
古坑桂林社區依古法重建筍寮,其中煮筍用的筍灶是用竹子及土做的,一次可煮一噸的竹筍。(記者黃淑莉攝)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