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4
記者蔡宗勳/專題報導
工業時代巨輪無情輾過許多傳統產業,二○○一年,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台灣人工曬鹽產業也難逃被淘汰命運,這一年,鹽工領了補償金後退休、轉業,不勝唏噓,但誰都料不到幾年後,竟有傻子又投身人工曬鹽,還做出亮眼成果。
二○○六年,文建會推動「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被徵詢是否有意願重建一處鹽田,當時,協會總幹事蔡炅樵因所任職報社縮編,成了自由撰稿作家,因緣際會接下「台灣鹽業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與研究」。他進行口述歷史時,總想著為家鄉鹽業文化做些什麼,更被老鹽工旺盛鬥志給感動,於是結合志同道合者,二○○八年五月重啟布袋新厝的「洲南鹽場」,期待人工曬鹽事業再展新猷。
他們原以為曬鹽就是引進海水經蒸發等工序後,結晶鹽就出來,未料,因為鹽田廢曬七年後已淡化且龜裂,無法蓄留海水,低處甚至有地下水湧出,以致於前三年都在補救和整備,一粒鹽也曬不出來,到第四、五年質量都不佳,鹽場運作面臨無以為繼窘境。
吳寶春採用鹽花 登米其林晚宴
步入中年的蔡炅樵與協會年輕夥伴不輕言放棄,老鹽工也盼重現昔日榮光,三代齊心協力,憑藉老鹽工的經驗和年輕世代創新觀念,「藻鹽」(雨季藻類滋生產出的含藻元素的鹽)和「鹽花」(日曬鹽過程漂浮的鹽片)誕生了,成為市場炙手可熱的商品,世界麵包大賽冠軍吳寶春今年三月就採用洲南鹽花,為台北《米其林指南》製作晚宴麵包「台灣春鹽布里歐」,日賣一千多個,也讓洲南鹽場聲名大噪。
鹽場兼顧生態 傳承產曬文化
蔡炅樵與夥伴對生態維護也不遺餘力。鹽場廢曬那七年,大自然的生命與力量悄悄進來,長出大片蘆葦、水草,水鳥也在此自由覓食,他們採用生態工法打造水域、陸域、草澤等多樣性棲地,重振日曬鹽產業時兼顧生態環境責任。
蔡炅樵也運用媒體人說故事能力,在環教或導覽體驗過程中,娓娓道出「水.地.風.光.人.晒.鹽」,人與自然環環相扣的產曬文化,透過行銷系列鹽品,傳達「風和日粒.天手合曬」的精神,洲南鹽場創造營收確保永續經營,在工業巨輪下成功重生,活得精彩。
-
蔡炅樵小檔案
-
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站立者)是洲南鹽場得以復曬的重要推手。(蔡炅樵提供)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