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3
〔記者陳文嬋、楊綿傑/綜合報導〕近來強降雨造成北、高兩市頻傳淹水,但以水利署治水特別預算為例,高市經費不到北市十分之一,且流經北市區河川幾乎都是中央管河川,高市府打造十五座滯洪池,其中二座今年底將完工,做到雨停積水就消退,地方促中央重新檢討統籌分配稅款標準、加碼南部治水預算。
根據水利署歷年治水特別預算,自一九八二年開始補助台北市,三十六年來累計一千六百四十二億元,高市則自二○○六年開始補助,十二年來累計近一百三十七億元,不到台北十分之一,且北市區河川防洪標準皆為二百年,遠大於高市管轄河川的十年保護標準。
「高雄好過日協會」以高雄八月二十三日前鎮區時雨量,比較北市九月八日大安區時雨量,兩地均造成市區積淹水,高市同樣能做到積淹水雨停就消退,顯示滯洪池與還地於河策略奏效,要求中央重視南部治水經費不足,從滯洪到儲水、從流域到建築,盤整水文工程政策。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解釋,大台北地區的中央管河川僅淡水河一條,其他如新店溪、基隆河等都是附屬,高雄地區則不只一條中央管河川,其中最重要的是高屏溪,若把高屏溪常態預算加進南部治水經費,與台北落差並沒有這麼懸殊。
王藝峰也解釋,淡水河的防洪標準設計到兩百年,是因其流域周邊都是居住人口數好幾百萬的稠密區,但高屏溪流域大部分都是偏遠鄉村,所以防洪標準只設定到一百年。營建署已針對下水道編列相關預算,目前台北和高雄下水道的設計標準都是可承受每小時約七十至八十毫米的雨量,但高雄達成率還不夠高,會持續補足。
-
高雄好過日協會製作北高淹水區域與時雨量比較。 (左照擷取自爆料公社,右照擷取自蔡牧民臉書,高雄好過日協會提供)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