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萍/新屋報導〕為期四十天的桃園農業博覽會今天登場,環保局打造「碳索生活館」與民眾一同探討從生活減碳,回歸自然的美好;展場建築秉持資源循環與環境友善的精神,使用二手貨櫃與低裝修,所有展示物及裝飾物均使用環保材質或回收材料,透過藝術家巧手展現令人驚艷的新生命。
藝術家巧手 廢棄物重生
「碳索生活館」的迎賓亮點,就屬由龍潭區熊爸創意再生修惜站站長熊國興創作的三隻可愛招潮蟹,採用廢棄汽車油箱、排氣管、鍋鏟、椅座、燈罩、切割片等完成;館內的水母燈也是熊國興利用鍋蓋、飲用水水瓶和包裝泡棉等製作。入口意象的「生命之樹」也是藝術家使用廢棄木棧板手工創作。
環保局長沈志修表示,碳索生活館採用大量自然採光,減少室內照明,藉由挑高屋頂及大量佈設百葉窗,達到自然對流,館內無冷氣也能維持通風涼爽,降低能源消耗;展場二樓「碳索我的家」提供居家生活節能減碳妙方,像是居家裝飾品可用大量植栽布置,不僅賞心悅目,也能遮陽、吸收二氧化碳、平衡碳排放效果。
沈志修說, 海洋是最大的碳吸存寶庫,約佔地球總面積七十%,覆蓋三分之二以上地表,吸碳能力比森林還高。農博期間,環保局規劃「碳索海洋劇場」,由藝術家及河川巡守隊志工使用廢旗布製作成巨藻林,加上燈光投影,讓民眾宛如進入海底世界,另設計「海好有你」互動遊戲,藉由紅外線體感設備,邀請民眾身體力行清理海洋。
此外,「碳索生活實驗室」推出DIY課程緊扣減碳主題,像是製作「蜂蠟布」不用保鮮膜,製作「竹吸管」取代塑膠吸管,及用廢棄紙板製作別出心裁的遮陽帽。
-
農博「碳索生活館」前,由以汽車廢料等創作的可愛「螃蟹」站崗。(記者李容萍攝)
-
用回收的鍋蓋、飲用水瓶和包裝泡棉等完成的水母燈。(記者李容萍攝)
-
遊逛桃園農博補給站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