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手廚房」雖然簡陋,但卻是中風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的重要中繼站。(記者詹士弘攝)
〔記者詹士弘/雲林報導〕成大斗六分院協助中風患者復健,職能治療團隊打造「單手廚房」,除了讓患者可以生活自理,能自己下廚了,煮東西的過程也增加肌耐力與協調力,降低憂鬱症的發生,甚至連失語症也逐漸改善。
「單手廚房的誕生是個突發奇想,當初只是希望患者能自己煮東西吃。」職能治療師潘沛晴表示,患者小湘因家人都要上班,三餐全靠家人帶回來的外食,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對小湘來說,自己能準備餐點很重要,所以特別為她量身設計一系列符合能力的烹飪活動,並取名為「單手廚房」,去年9月成立,至今已有6個學員。
在「單手廚房」復健的患者,多屬半身偏癱,甚至得靠輪椅代步,受中風症狀影響,烹飪時大多以好手操作刀、鏟,以患側手輔助,過程很辛苦,但患者在自然情境中烹調料理,過程需高階認知能力,注意每個細節,可提高認知能力,長時間站立或出力,也可訓練肌耐力與兩手協調,最意外的收穫,就是有「失語症」的小湘語言能力也提高了。
31歲的小湘在2年前中風,經「單手廚房」的洗禮,已能做出多道料理,從奶酪、花生吐司、免揉麵包到義大利麵、鮭魚炒飯,在自然的社交情境中,小湘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提高,已可慢慢說出料理名稱,操作工具的技巧也越來越熟練。
潘沛晴說,小湘目前已脫離被照顧者的角色,學習獨立自我照顧,有助提升自尊感,增加價值,也可減少憂鬱症的發生,減輕家人負擔。
成大斗六分院也為接受烹飪治療的病友成立「單手廚房」臉書粉絲專頁,與民眾分享生活功能復健故事,希望讓成功經驗成為其他中風病友的模範,也期待病友透過粉絲專業進行線上互動,彼此支持與鼓勵。
「單手廚房」雖然簡陋,但卻是中風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的重要中繼站。(記者詹士弘攝)
31歲的小湘(中)在2年前中風,經「單手廚房」的洗禮,已能做出奶酪等多道料理。(記者詹士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