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伊萱/台北報導〕中國國台辦昨天發布三十一項「惠台措施」,針對台灣人橫跨企業、影視、出版、創業與生活等各面向提供具體措施。學者分析指出,中國所謂的「惠台措施」,目的不僅在於統戰,更是要掏空台灣經濟發展實力的「吸台措施」,同時也是透過吸納台灣高階人才,功能性補足中國發展面臨的困境。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拋出對台灣的「準國民待遇」政策,並擴大台灣律師在中國執業範圍,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日前也強調將為「台胞」、「台企」爭取同等待遇。國台辦昨上午延續這些「惠台措施」,擴大開放種類、範圍,並自即日起施行。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分析指出,這些措施有實有虛,且雖是開放,同時也是納入中國管理制度內,在其他規範的限制之下,仍是有條件與前提的開放,加上中國各部會與地方政府的態度不一致,未來效果如何則有待觀察。董立文也直言,所謂同等待遇到最後就是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身分證,「這會吸引台灣人嗎?」
董立文︰涉國安與經濟安全產業人才應禁制
董立文並說,中國開放措施背後的政治統戰目的相當清楚,與其說是「惠台措施」,更可說是「吸台措施」,就是要掏空台灣經濟發展的實力。雖然特別針對高教人才與醫療專業人才開放,董立文認為「大家心裡有數」,認知中國是以黨領政、無法無天的潛規則社會,政府固然有責任提醒台灣人對這些措施的接受與否,但台灣做為民主國家也不可能完全禁止人民選擇,對台商或台灣人而言,需要自己審慎考量。
中山大學政研所教授廖達琪則說,中國在台灣進行年金改革與青年面臨就業困難時推出這些措施,就是要以「買台灣代替打台灣」,並把學界、醫界、科技和經濟等專業人才「統統拔過去」,希望政府審慎因應。廖達琪也指出,政策的推出都是多面性的,除了統戰,中國也是透過吸納台灣頂尖高階人才,功能性補足中國發展面臨的困境。
董立文建議,面對中國開放市場的行為,台灣可以分三層次應對,涉及國安與經濟安全層次的產業須予以禁制、保護人才,並透過立法強化防堵間諜,「高科技產業是關鍵」;二是以開放應對開放,並有我方的管理辦法;三是能夠樂觀其成的項目,例如從台灣出口書籍到中國,或影視業合作。
-
董立文(資料照)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