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管控血糖值,至少每半年要追蹤腎功能,以防糖尿病腎病變發生,嚴重者可能會腎衰竭!
防腎病變 每半年追蹤腎功能
76歲的劉阿嬤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連續幾週腸胃不適,一看到食物就覺得噁心、食慾不振,並且覺得肚子一直脹氣,直到有一天半夜盜汗、畏寒、胸悶、喘個不停及意識不清,緊急被送到烏日林新醫院急診室,確診為末期腎衰竭,必須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即洗腎)。
院方進行抽血、驗尿及X光檢查,發現阿嬤的血液肌酸酐高達10mg/dl、尿素氮130mg/dl,且有代謝性酸中毒及貧血,轉入加護病房,確診為末期腎衰竭。
烏日林新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陳燕蘭表示,由於劉阿嬤有糖尿病史,但長期沒有控管血糖值,導致腎病變。腎臟功能好壞可透過綜合年齡、性別及血液肌酸酐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GFR)來判斷。
正常的腎絲球過濾率為120,當腎絲球過濾率持續小於35,為中重度慢性腎功能障礙,不舒服的症狀也會隨著腎功能的惡化而加劇;當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5時,即為末期腎臟病變。
陳燕蘭表示,台灣洗腎人口中引起腎衰竭導致洗腎的主因,主要是糖尿病腎病變及慢性腎絲球腎炎,劉阿嬤的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5,合併出現嚴重尿毒症狀,持續地噁心、嘔吐,更因產生尿毒性腦病變而出現意識混亂或不清,再加上嚴重代謝性的酸中毒、高血鉀症誘發致命性心律不整等,一定要洗腎治療。
陳燕蘭建議有腎臟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長期服藥,例如止痛藥等,還有抽菸,以及65歲以上的民眾,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必須每半年進行腎臟功能追蹤。
若是一般民眾發現排尿時有久未散去的泡泡尿,建議可至腎臟內科門診進一步評估治療;另外也可從健康檢查報告中的尿液檢查,看尿蛋白、尿液潛血反應、尿糖等是否正常。
-
▲從腎臟超音波檢查顯示末期衰竭。(記者蘇金鳳翻攝)
-
▲陳燕蘭醫師說明阿嬤的病情。(記者蘇金鳳攝)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