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臣宏/高雄報導〕高雄市大樹區不是客家庄,區內大莊武山廟卻供奉三山國王,清朝年間曾被大水沖毀,不僅沒有消失,還能迅速重建,更特殊的是,大莊只有兩個鄰,該廟卻擁有自家的宋江陣,相當難得,今年元宵節,武山廟大轎將遶境祈福,傳承百年傳說。
大庄地區清朝年間有「路頭排」(渡船頭),為高雄渡溪進入屏東要站,在乾隆年間已是大聚落,大莊武山廟孕育而生,當時還是緊鄰高屏溪興建,如今已離溪岸500公尺,信奉人口只剩2鄰、40餘戶,但廟中逃過一劫的清道光3年石製香爐、重建石碑及百年古轎,見證老廟鼎盛一時的歷史。
大樹文史協會理事長莊世杰指出,清乾隆29年(西元1764年)的「重修鳳山縣志」記載:「大庒汛,縣東四十里;攀桂橋要地,兵目五名」,可見隸屬檨腳里的大莊,在250幾年前相當風光。
不過,清道光30年(1850)的下淡水溪起大水,沖走武山廟與村落,大庒向西往內陸遷移約500公尺,廟內清咸豐7年(1857年)的重修武山廟碑記,載下了當地先人出錢出力重修紀錄。
令人不解的是,大樹不是客家庄,為何會信奉三山國王?莊世杰表示,三山國王原為客家信仰,大庒先祖來自廣東潮州府靠海區域,但此處是講閩南話,也不是客家人。
「清鳳山縣釆訪冊」也記載大庒與屏東海豐、九如的三山國王信仰,莊世杰根據耆老口述指出,這三處的王爺公結拜為三兄弟,大庒大伯公,海豐二伯公,九如奉祀三伯公,半世紀前三間廟宇往來熱絡,才有大庒與屏東兩廟爭迎大伯公有趣的流傳。
莊世杰說,日治時期大庒隸鳳山郡,當年鳳山郡守視察番薯寮(旗山),中途必在武山廟歇腳,且只有武山廟祝奉茶,郡守才肯喝,足見武山廟的重要性,但隨時代更迭,徒留美麗傳說。
-
大莊武山廟曾被大水沖毀,但迅速重建。(記者洪臣宏攝)
-
道光年間石製香爐曾被泥沙覆蓋,被居民尋回。(記者洪臣宏攝)
-
武山廟百年神轎。(記者洪臣宏攝)
-
咸豐年間的重修石碑,為當地先人籌資重建紀錄。(記者洪臣宏攝)
報導來源:自由時報【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