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法律界不再「隔行如隔山」!清華大學、新竹市律師公會與工研院三方共同舉辦「科技律師學苑」課程,學員猶如吃下「翻譯蒟蒻」,打破科技業與法律界溝通藩籬。51位來自全台的執業律師背起書包重返校園,經過九周課程加持,成為首批「高科技法律」律師。
「科技律師學苑」針對法律實務與科技產業設計課程,包含國際商務、智慧財產、科技法律實務與英文商務合約、國家科技產業趨勢與發展規劃。今(12)日舉行首屆科技律師結訓暨授證典禮,蔡英文總統也拍賀電致賀。
前副總統吳敦義親臨授證典禮致賀,他表示,科技產業創造許多就業機會,但技術一日數變,專利及應用都需要律師的協助,以避免不必要的侵權等糾紛。他很敬佩規劃這項全國首創課程的人士,包括新竹市律師公會、清華大學及工研院,最後祝各律師事務所「家家都賺錢」。
「很有收穫!」民國93年考取律師執照的鄭勤蓉律師,專長是會計、稅法,自歐洲留學回國後在台南與高雄執業。她發現,當中南部企業碰上繁雜的商務科技法律問題時,仍習慣北上找律師,這次重拾書本進修,希望為客戶提供更好服務。課程中透過大企業法務長專業分享及涉外案件課程的學習,增強自己商務法律服務的深度及廣度。
鄭勤蓉律師舉例,像是在英文合約審閱課程中,大企業法務長特地為學員們一一修改英文合約,學到自己與法務長的審閱觀點有何不同,更能為企業控管法律風險,也能更貼近產業需求。此外,智慧財產權涉外處理課程,能了解中小型的律師事務所如何連結國外律師,對企業客戶提供更精緻的涉外法律服務。
「過去所受的法律訓練就缺乏這一塊。」成鼎律師事務所戴家旭律師說,會重返校園就是期許自己能與國際接軌,台灣經貿對外發展需要律師協助,但這樣的律師又非常缺乏,台灣律師若只做國內業務非常可惜。
戴家旭律師進一步分享,透過課程更瞭解了解晶圓代工的行業,原來與專利法等智慧財產權法息息相關。台灣的高科技代工在國際間名聲響亮,律師們也應學會如何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代工技術,「若未來還有機會再進修,希望再深入認識移民相關法律及東南亞相關經貿、法學。」
新竹律師公會理事長楊明勳律師表示,律師資格考改制後及格率提升、律師人數也增加,在公平競爭下律師也須自我進修、提升服務品質與領域。新竹市擁有科學園區地理條件,科技產業的法律需求極高,首次舉辦的「科技律師學苑」課程就是為了培養相關人才,滿足高科技產業法律需求,也能開拓律師服務市場。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長范建得說,企業遇到跨國法律問題需要聘請律師擔任跨國仲裁人,此次邀請資深法律實務專家分享處理國際與兩岸的訴訟、仲裁實務經驗,學員拿到結業證書後,踏出「跨國仲裁人」的第一步!
范建得指出,傳統法律人的養成在較少著墨科技領域,大多數法律人沒有機會去瞭解科技與科技產業的需求,清華提供進修機會,當新興科技遇到法律障礙時,這批學員就是「幫得上忙」的法律人。
清華大學科法所的科技律師學苑課程今年6月開課,原訂招收40個名額,消息一出就吸引全台律師詢問,因而增開至53個名額,其中有7成都已有碩博士學位,最後有51位順利取結業證書,並拿下3個學分。
范建得說,有許多人每周不辭辛勞從中南部趕來上課,從學員們上課的眼神就能看出他們收穫豐碩,課程也獲得好評,未來還會視產業需求設計更專精的科技產業課程。